以蚊治蚊!教授奚志勇把“蚊子工厂”开到国外,日产蚊子达500万只( 二 )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雄蚊注射一种细菌 , 然后放出来与野外雌蚊交配 。
当细菌在雌蚊体内发生变化后 , 蚊卵就会死亡 。
从而在源头解决蚊子繁衍的问题 。 因此国际各知名机构都纷纷报道 。

人工育蚊 , 每日喂养3次经过几年的研究 , 奚志勇在2011年带着课题回到了国内 。
在中山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担任主任一职 , 开始了“灭蚊”的科学研究 。
此次研究是由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开发区领军人才项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会和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全球健康大挑战项目 。
这也让奚志勇从一个研究人员转变为一个领导型研究人员 。

2015年 , 奚志勇创立了广州威佰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带领团队一同进行项目试验 。
研究中 , 他们给白纹伊蚊注射带有沃尔巴克细菌的物质 。
再经过规模化养殖产生雄蚊 , 最后释放到野外诱导雌蚊不育 , 来对蚊子进行消杀 。
而这种方式几乎可以根除野生白纹伊蚊种群 , 以此预防登革热和疟疾等虫媒传染疾病的发生 。

为了大量培育蚊卵 , 实验室人员在小号饲养笼中养有3000只雌蚊和1000只雄蚊 , 每周每笼能产卵15万至20万 。
工作人员会把一张涂满羊血的薄板放到饲养笼中 , 并在薄板上放置加热袋制造人体表面温度的效果 。
当雌蚊嗅到血味和舒适的热度时 , 便会飞来吸食羊血 。

而一只雌蚊在理想状态下 , 饮一次血可产80-100个卵 。
研究人员每天定时喂养3次 , 因此每只雌蚊每天可产200-300个卵 。
等喂养时间够了 , 便会在饲养笼中放上产卵容器 。
等产卵结束后 , 工作人员会把收集到的蚊卵放置到适宜的空间下饲养 。

因虫卵对温度、湿度、养分、光照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 不同的差异都会对孵化会造成影响 。
因此奚志勇研发了一台仪器 , 用以满足虫卵的生存环境 。
等到合适的时间 , 工作人员会对虫卵进行沃尔巴克式体注入 。
因为该项工作细致程度较高 , 每名工作人员一天只能注入100-200个蚊卵 。

当然这里面也有许多问题 , 比方说如何确保放出去的都是雄蚊?
如果培育的时候有雌蚊 , 那么受感染的雌蚊与雄蚊繁殖的后代 , 是否可以有效繁殖?
蚊子数量那么多 , 怎么做实验证明这种方法的可使用性呢?

这些问题奚志勇团队也考虑到了 , 并且做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
因雄卵和雌卵的大小不同 , 奚志勇还专门研制了分离器用以区分雌雄蚊卵 。
他们在把蚊蛹进行雌雄分离后 , 不可避免地在雄蛹中依旧会混入雌蛹 。
如果不对雌蛹加以控制 , 把注射了沃尔巴克氏菌的雌蚊放入野外 。

达到一定数量后 , 就会对项目的最终结果造成影响 。
因此他奚志勇团队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 , 研发了一台X射线仪 。
通过X射线会再次对蚊虫进行低量核辐射 , 确保即使有雌蚊混进去也丧失繁殖能力 , 对最终结果不会造成影响 。
这台设备不但能提高生产量 , 还能降低风险 , 因此 , 对于此项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实验基地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 , 它直接影响实验的结果 。
最终团队把实验地点定在广州市南沙区和番禺区两个独立岛 , 开展了历经四年的实地研究 。
因此广州市也成为了第一个应用“以蚊治蚊”技术的城市 。

沙仔岛大概有20多个蚊子释放点奚志勇和团队在2014年进入沙仔岛 , 对岛上的村民提前进行科普讲解 。
说明他们研究的蚊子不会咬人 , 放出后七天左右就会死亡 , 对人体和环境不会造成影响 。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 , 他们还让村民把手放进有蚊子的实验笼中亲自体验 。
到了2015年 , 团队调查发现超过90%的村民都支持他们在当地开展实验 。

于是 , 他们把悉心培育了一年的雄蚊在当地进行了第一次释放 。
每个月平均释放150万只雄蚊 , 每周释放三次 , 而全岛大概有20多个释放点 。
持续投放两年带有沃尔巴克式细菌的雄蚊进行实验 , 最终发现当地成蚊的控制率达到了95% , 幼蚊的控制率几乎达到了90%以上 。
接着 , 他们在番禺区大刀沙岛也进行实验 , 实验结果依旧显著 。

蚊虫被大量消杀 , 当地村民说夜晚已经可以不需要蚊帐了 。
此实验也证明了 , 共生菌沃尔巴克式体的胞质不相容技术 , 结合辐射的昆虫不育技术 , 可成功地抑制及清除野生白纹伊蚊种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