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这两年:58篇疫情日记、0.5个对话节目、6万辞退员工

|俞敏洪这两年:58篇疫情日记、0.5个对话节目、6万辞退员工
文章图片
图1/6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俞敏洪这两年:58篇疫情日记、0.5个对话节目、6万辞退员工】在离毁灭一步之遥的时候 , 将军必须拼刺刀 。
文/巴九灵
来源/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1
我第一次特别注意到俞敏洪 , 是在2020年初 , 疫情逐步发酵的时候 。 那时候 , 他在自己的公号“老俞闲话”上疯狂写作 , 几乎一天一篇 , 标题的名字 , 就叫“老俞疫情日记” 。
俞敏洪跟其他企业家一样 , 捐款捐物 , 牵挂疫区 。 其他大佬只闷声做事 , 少说话或者不说话 , 但俞敏洪似乎拥有旺盛的表达欲 。
|俞敏洪这两年:58篇疫情日记、0.5个对话节目、6万辞退员工
文章图片
图2/6
疫情初期俞敏洪连续发布了22篇日记图源:老俞闲话公众号
尽管他在日记里说了 , 他是“一个胆怯的说话者” , 会在“语言上各种斟酌 , 胆颤心惊” , 但疫情前期那些荒诞诡谲、光怪陆离的现象 , 他统统表达了看法 。
随便摘出他的几条日记 。
心一下子坠到谷底 , 失魂落魄 , 内心瞬间充满了悲愤和痛苦 , 一个人关在书房里 , 痛哭了半个小时 。 (那位姓李的医生去世当天)
这次疫情 , 像烈火真金一样 , 把不少官僚作风烧出了原形 。 搪塞、推诿、互撕、愚蠢、无能 , 都原形毕露 。
上海什么研究所用双黄连治疗病毒实验成功 , 让我去买点双黄连 , 还让我千万别告诉别人 。 我凭着有限的科学常识觉得这个不靠谱 , 就没有理会 。
今天的中国 , 鼓励敢说话的人出来说话 , 已经变得比什么都重要了 。
我们的教育中 , 理性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的教育太少 。 跟着感觉走 , 成了我们的一大特征 。 因为缺乏理性 , 就容易被情绪所主导 , 就很容易被人忽悠 。
真正有良知的文人应该认真去关心一下普通老百姓 , 那些被传染了疾病的人和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 , 他们的处境是什么?而不是跟着领导后面 , 屁颠屁颠地跑 。 领导也许真的很辛苦 , 但等疫情结束了再来看功过是非似乎更好 。 回顾 , 能够让我们把事情看得更清楚 。
他谈了疫情 , 也谈到了新东方的困境 。 线下教学点全部停课 , 只能搬到线上 。 有家长说能不能降价 。 俞敏洪说这很难 , 搬到线上 , 线下的租金公司照付 , 员工工资照付 , 企业的压力也大 。
|俞敏洪这两年:58篇疫情日记、0.5个对话节目、6万辞退员工
文章图片
图3/6
疫情期间新东方开启线上授课图源:新东方公众号
有人数了一下 , 俞敏洪一共写了58篇疫情日记 。
这场疫情注定要被写入历史 。
未来的史家们真想要了解企业家阶层在这次疫情中的观察与思考 , 俞敏洪的这些日记 , 便是企业家群体里少见的原始资料 , 自有其一定的价值 。 尽管这些文本还需要去伪存真 , 跟事实进行比照对应 。
2
2020年5月 , 俞敏洪写了篇文章 , 叫《疫情后教育领域投资机会》 , 他写到了困难 , 但主要还是提到了未来的机会:“这次疫情把教育全部放到了线上 , 给教育领域打开了一个无限大的空间 。 ”
没过多久 , 知名的独角兽教培机构猿辅导成为2022年冬奥会官方赞助商 , 字节跳动的大力教育四处突击 。 它们似乎都有光明的未来 。
自此将近一年 , 俞敏洪除了忙着复工复产 , 继续表达 , 他还出版了一本新书 , 专门把疫情期间的在线演讲集结成册 。
俞敏洪为繁荣中国的文娱产业做了不少贡献 。
以新东方为蓝本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上映后 , 尽管俞敏洪对其有些抵触 , 认为导演把自己拍得太窝囊了 , 但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企业家的故事 , 好歹被搬上了大荧幕 。
|俞敏洪这两年:58篇疫情日记、0.5个对话节目、6万辞退员工
文章图片
图4/6
2013年俞敏洪亮相《中国合伙人》首映式
他疯狂出书 , 豆瓣上搜俞敏洪的名字后 , 你会有种中国企业家里就他特别能出书的错觉 。 鸡汤也好 , 励志也罢 , 他就是要表达 , 就是想留下点精神产品 。
话多也是祸 。 几年前 , 他谈到中国女性时说:“衡量和评价的方向决定了教育的方向 , 比如 , 中国女人挑选男人的标准是要男人会赚钱 , 至于良心好不好不管 , 所以中国女性的堕落导致了国家的堕落 。 ”言论引起轩然大波 , 他又出来道歉 , 表示自己真正的意思是“女性强则男人强 , 则国家强” 。
他甚至怂恿别的企业家表达 。 2021年初 , 他开始抢媒体人的饭碗 , 成为腾讯一个节目的主持人 , 跟其他企业家对话 。
他最早的想法很大 , 做口述历史 , 带个录音笔 , 跟企业家聊一天 。 他对《南方人物周刊》说:“让老百姓看到这些企业家的真性情 , 以及这些企业家在奋斗中间的自我成长和企业成长的不容易 , 让老百姓和中国企业家之间达成一种谅解 。 ”他担心企业家阶层和工薪阶层形成对抗情绪:“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极其不利 , 它会种下暴力的火种的 。 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是不需要暴力的 。 ”
他以为凭自己的身份 , 能占到平等对话的便宜 。 但是约访几个人都被拒绝了 , 找到雷军 , 雷军说 , 采访不必了 , 来喝酒 。 俞敏洪也理解 , 企业家不小心说错话 , 很容易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
去年3月 , 俞敏洪对话华谊兄弟创始人王中军的节目播出了 。 俞敏洪就想请王中军进一步聊危机 。 王中军脸色不好 , “不聊了 , 别总谈危机了” , 干了杯酒 , 起身离开 。
几个月后 , “双减”政策落地 , 俞敏洪亲自体会危机 。 那本标题为《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的自传 , 被人改了标题 , 把“曾”字改成“还”字 。
有了危机 , 他继续说 。
去年11月 , 他说1500个要退租的教学点 , 仅装修就花了六七十亿 , 还为农村孩子捐献了8万套桌椅 。 但是他在过去立下一个规定:如果新东方不做了 , 新东方账面上的资金必须足够退还学生学费和支付所有老师工资 。
|俞敏洪这两年:58篇疫情日记、0.5个对话节目、6万辞退员工
文章图片
图5/6
新东方将桌椅捐给乡村学校图源:新东方公众号
这种稳健的财务策略 , 在教培机构拖欠工资、学费 , 纷纷跑路的肃杀环境里 , 显得弥足珍贵 , 他又成为了体面的代名词 。
这就是表达的力量 。 它来自俞敏洪的性格与教师习惯、坦承困难的沟通方式 , 又来自其稳健的财务思维创造出的对抗危机的屏障 。
一些人对俞敏洪的同情与理解 , 是因为一篇名叫《新东方不应照搬李佳琦》的评论文章 。 这篇文章说 , 新东方不应该从一个挣快钱的行业 , 跳到另外一个挣快钱的行业 。 很多人看完后的反应是 , 这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呀 。
俞敏洪倒是感谢了采访人员 , 不过有一点他不同意:“我知道薇娅、李佳琦一直播就是十几个小时甚至20个小时 , 没日没夜地选品 , 没日没夜地努力 , 所以其实没有一项行业是好做的 。 ”
3
2022年1月初 , 俞敏洪发了篇文章 , 回顾过去一年 。
这一年就是惨 。 新东方的市值跌去90% , 营业收入减少80% , 员工辞退6万人 , 退学费、员工辞退N+1、教学点退租等现金支出近200亿 。
新东方发公告说 , 俞敏洪发在公号上的公司财务信息不代表公司的观点 。 但这种公告不过是走个程序 , 新东方的困境就摆在那里 , 有几个人去纠结俞敏洪是不是违规披露消息?
俞敏洪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
有数据显示 , 从去年7月至今 , 新东方成立89家公司 , 平均每2天一家 。 俞敏洪定下的大方向有两个:一个还是教育 , 像营地教育、大学教育;另外一个 , 就是以香港上市公司为主体的新东方在线 , 创立东方甄选直播卖货系统 , 直播带货卖农产品 。
|俞敏洪这两年:58篇疫情日记、0.5个对话节目、6万辞退员工
文章图片
图6/6
俞敏洪在抖音直播卖货图源:深网腾讯新闻
有人建议俞敏洪一次性把新东方关掉 , 俞敏洪说:
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 从情感上不能接受 , 现实中也不具备可行性 。 我能够做的 , 就是带领新东方团队 , 为新东方的未来寻找发展的道路 。
俞敏洪面临感情与企业家身份的双重羁绊 。
他说 , 新东方离职人很多 , 但留下来的员工还有5万名左右 , “他们的生计 , 部分依赖于新东方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 让大家有个好工作 , 也是我们管理者需要承担的使命和责任” 。
以前 , 俞敏洪的表达能力更像企业经营之余的一种消遣 , 轮到转型带货 , 他的表达能力似乎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 “东方甄选刚刚开始 , 每天的销售额还少得可怜 , 只有几十万块钱 。 ”
在如今谨慎低调的企业家群体里 , 俞敏洪跟梁建章很像 , 都是孜孜不倦的表达者 。
俞敏洪杂糅了真诚、鸡汤 。
梁建章混合了学术与搞笑 。 他为人口问题呼喊多年 , 当携程遭遇疫情危机时 , 作为创始人 , 他各种变装 , 到直播间带货 。 吴晓波老师赞赏梁建章:在离毁灭一步之遥的时候 , 将军必须拼刺刀 。
这句话 , 其实也可以用来赞赏俞敏洪 。
作者 | 马泪泪 |当值编辑 | 张文龙
责任编辑 |何梦飞| 主编 |郑媛眉|图源|VCG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