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啥不讨厌许知远了,虽然他还说着让你想怼的话
花儿街参考 · 出品

文章插图
作者 | 林默
如果这段对话放在五年前,许知远还是会被骂上热搜的。
在布道了一大段关于贫穷是来自心灵之后,许知远问坐在自己对面的年轻人。
“经过这么多年的经济增长,你们这些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有几个是会真的挨饿呢?”

文章插图
“真的会”。

文章插图
坐在许老师对面的小姑娘一脸坦然地怼回了他。
回应许知远很难,但怼许知远很容易,只要你拿出一个最接地气的态度,放在他追问的那些“意义、价值、灵魂”对面,你就能成功。
这种成功,马东体验过,罗振宇体验过,李诞也体验过。
这次“怼”许知远的姑娘或许有不少人也听说过她。
这位叫多多其木格的内蒙姑娘,是好看视频的签约创作者,拥有700多万粉丝,她拍视频为粉丝讲解内蒙牧区的风土人情和旅行各地的文化故事,还在直播中给家乡的农产品带货,一个晚上卖出了一个羊群。
上面那段关于贫穷的对话无疑又是一段特别符合热搜特质的言论,年轻人的真性情,中年人的爹味儿和油腻,不同阶层的对立。
“就是要多赚钱,这样你才有安全感。”多多其木格说。
许知远也没有退却的意思,“那你就会陷入永恒的饥饿吧”。
那本让他成名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里,许知远曾写下“比我更年轻的一代,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与信息丰沛,思想却匮乏的时代,个人声音轻易湮没在喧哗的众声中。人们相信资本、体制、统计数字,却不相信个人意志”。
但是在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的年代,比许知远更年轻的一代们,显然比他更懂得如何让个人的声音成为一个群体的声音,从而获得集体的认同感。
对于一个创作者,流量是该被弃之如敝履,还是奉之如圭臬?
如果选择前者,会不会成为一个笑话?如果选择后者,又需要一个创作者献祭出什么?
在这场主题为“创作要取悦自己,还是迎合流量”的讨论中,多多其木格坦然抛出,“取悦观众会带来流量和收益”。
多多其木格身上的标签,符合你关于流量的很多想象。
IT民工,也当过外企主管,瑜伽,潜水,攀岩,爱美食,爱喝酒,又穿上民族服装,跑遍了五大洲30多个国家,200多个城市。
面对多多其木格的提问,许知远,没有疑问地,再度像个不合时宜的老学究一般,“我从来没(向流量)低过头,我干嘛现在要低头”。

文章插图
他不仅自己不向流量低头,还希望别人也都能这么做。
当年他质疑马东对社会文化价值的贡献,被暗讽“我没那么自恋”;他拉着罗振宇忧虑这个碎片化时代的精神状态,被罗振宇一脸现实地怼回“我可怜唱挽歌的人”;他试图在蔡澜身上挖出一个文人的国仇家恨,非常尴尬;又对白先勇不专心搞创作,费力推广昆曲和《红楼梦》痛心疾首。
当内容产品就该不断挖掘爽点,已经成为内容创作者们默认要去攀登的高峰,他竟然希望大家,都能从这个登山活动退赛。

文章插图
自从那阵热搜的群嘲后,时间翻过了4年,马东在奇葩说后,做出了乐队的夏天,又推出了新喜剧大赛,罗振宇的得到,几次传出上市的信号,许知远在干嘛?
除了几次诈尸式地出现在某些综艺节目中,他依然慢悠悠地溜达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拜访许倬云、陈传兴、傅高义、赖声川,也去见了木村拓哉,顺路,他的单向街书店,又关掉了几家。
即使在去见薇娅这样的流量人物,整场访谈中,他和薇娅就像两个拼命想把对方拉入自己维度去看的人。一方试图告诉另一方这场游戏多好玩多精彩,另一方恨不得拽着对方的头发想拉她到高处看看整场游戏周而复始的虚空。
从前,人们讨厌许知远,仅仅是因为他那故作高深的发问,迫不及待的打断,不试图理解,只想自我印证吗?
还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急急地朝着一个方向跑?他却面对着我们而立,东张西望。
推荐阅读
- 《舞蹈生》收官夜,孟美岐终遭舍弃,连学员写歌都不敢提她名字
- 李健妻子罕见曝光, 不仅是清华博士还被星探搭讪
- 比陈小春更“怕”老婆的,不是杜江,也不是邓超,是这位硬汉
- 黄渤喊话孙红雷不要打扰自己和张艺兴, 孙红雷的回答笑翻全场
- 讲真,你家厨房乱,真不是因为小!
- 好善良!龚俊谈偶像周杰伦:五年没发专辑也没事,不要给他压力!
- 谭轩辕瞧不上贺三,李克勤非常器重贺三,贺三的实力到底如何?
- 拒绝《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张学友为何连春晚也不参加?
- 热评丨致新春:奔赴山海 致敬了不起的你
- 32岁沈梦辰曝光私人豪宅其实,杜海涛会不会娶她,都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