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科研起步期,青年人才如何脱颖而出

万事开头难 , 科学研究也不例外 。
前不久 , 85后徐明博士毕业进入某高校工作 。 他向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坦言 , 在科研起步阶段即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的5到10年 , 科研人员面临诸多挑战:“白手起家”寻找科研方向 , “过关斩将”拿下科研第一桶金 , “坐冷板凳”做出有代表性的成果 , 等等 。
这一时期贯穿他们的30-40岁 , 被认为是有望作出重大科学突破的黄金期;这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有人找到正确方向 , 做出重大成果;有的人可能更换“赛道” , 在别的地方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有的人科研生涯可能止步于此 , 工作性质完全发生变化 。
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 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 , 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
那么 , 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 , 青年人才在科研起步这一关键阶段都面临哪些实际困难?如何让他们的“起步艰难期”转化为“科研黄金期” , 帮助他们更好地服务国家科技创新?采访人员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方声音 。
“起步艰难”和“摔打历练”
对34岁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桂敬汉来说 , 即便已经获得了科学探索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等奖项 , 他仍记得自己刚组建实验室时的艰辛 。
那是2016年 , 实验室里只有两个低年级学生 , 桂敬汉只能作为“超级博士后” , 一边做实验 , 一边培养学生 , “以前的科研风险 , 会有博士后导师替你顶着 , 现在独立做课题 , 做出成果与否都要靠自己扛着 。 ”
博士毕业一年多 , 武汉某一本院校化学系教师刘爽遇到了类似困境:没有实验室 , 没有学生 , 从买器材到搭建平台 , 都要自己挨个跑 。 最让她头疼的是经费短缺:到手的科研经费2万元左右 , 买实验设备 , 随便一个仪器就要三四千元 , 好一点的动辄上万元 。
在首届科学探索奖颁奖礼上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表示 , “35到45岁之间的科研人员 , 上有老、下有小 , 但这段时间又最有创造力 , 应当给他们稳定的支持 , 让他们能够潜心研究 。 ”
在潘建伟看来 , 社会各界的帮助能给予他们荣誉感 , 告诉青年科研人员“搞基础研究可以得到尊重” 。
近年来 , 面向科研人员的管理政策不断“松绑” , 从“将预算科目9个以上精简为3个” , 到“提高科研项目间接费用比例 , 科研项目经费中用于‘人’的费用可达50%以上” , 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 科技部的数据显示 , 2016-2020年 , 支持青年科学家项目共235项 , 国拨经费达到8.74亿元 , 平均支持强度达到372万元 。
在某双一流大学教授余莉看来 , 这对青年科研人员是巨大的鼓励 。 她曾拜访老一辈科学家 , 听他们讲起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科研状况:那时的化学实验室 , 因实验经费不足 , 最基本的通风橱都无法保证 , 为使空气流通 , 老科学家就搬来电风扇 , 对着实验台呼呼地吹 。 那时的科学家最怕到了冬天 , 人人身上裹着棉袄也冷得哆嗦 。
时过境迁 , 如今的科研环境 , 经费投入和整体收入水平已经大幅提高 , 余莉说 , 针对青年科研人员起步难的问题 , 应该辩证分析 , 一方面要继续呼吁加大对科研领域的投入 , 另一方面 , 青年科研人员在工作上经历一些暂时性的挫折 , 也不失为一种摔打历练 。
近年来 , 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释放科研人员活力的好政策 , 一批批青年科技工作者“挑大梁” , 在科技攻关中“揭榜挂帅” 。 2021年5月10日 , 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学和应用研究”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 明确指出 , 对揭榜单位无注册时间要求 , 对揭榜团队负责人无年龄、学历和职称要求 , 鼓励有信心、有能力组织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优势团队积极申报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表示 , 要重视天赋在青年人才成长中的作用 , 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确定识别有天赋、有潜力的人才评价标准 , 建立超常人才选拔标准和机制 , 让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脱颖而出 。
“走快一点”和“时间焦虑”
根据2020年中国科协发布的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 , 截至2017年底 ,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中 , 29岁以下的占39.2% , 30-39岁的占37.1% 。 由此可见 , 40岁以下的占比高达76.3% 。 年轻人是中国科研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对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说:“人一生最宝贵的时间是年轻时期 , 精力旺盛、头脑灵活 。 ”作为国内知名的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 , 他与地质打了近60年交道 , 年轻的时候做科研 , 他不愿跟在老师后面 , 爱创新 , 专啃硬骨头 , 才有了突破性成功 。 他希望青年科学家在年轻的时候“走快一点” , 后面的路才会越来越顺畅 。
这种“走快一点”的期许 , 在一定程度上让年轻科研人员产生了“时间焦虑” 。 2021年 , 中科院某研究所博士后王宇不得不取消了海外留学的计划 。 他算了一笔“时间账” , 如果按照原先的计划 , 等到博士后出站 , 他已经32岁 , 海外再留学3年 , 正好卡在了一系列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的年龄门槛上 。
“如果我留学后再回来 , 就损失了一大批相对容易获得的青年扶持机会 。 ”在王宇看来 , 能尽早入职并申请项目经费 , 是科研生涯至关重要的一步 , 如果这一步踏错 , 后面就会“一步晚 , 步步晚” , 申请经费的难度将会增加 , 而一旦没有经费 , 无法购买研究设备 , 产出科研成果也就难上加难了 。
王宇告诉采访人员 , 科研生涯规划面临着“帽子”和时间焦虑 。 有人为了尽快发表论文 , 选择一些“短平快”的选题 , 一些青年学者的文章不过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些“缝缝补补” , 原创性不强 , 系统性不强 , 对整个国家科研的发展 , 无疑是不利的 。
“基础研究探索未知 , 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 。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探索奖发起人邬贺铨认为 , “都说板凳要坐十年冷 , 需要有坚持和毅力 。 ”同为这一奖项发起者的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也曾提到 , 尖端科学、前沿技术 , 这些对于中国未来至关重要的原创发现 , 都非常依仗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工作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发现 , 有的科研人员不看新闻、不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需求 , 只着眼于从文献中找到的一两个课题项目 , “这样下去 , 如何去谈为国家作贡献 , 服务社会?”
刘中民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说 , 希望青年科研人员把握青春时光 , 专注课题研究 , 不要过分受到外界因素的打扰 。
(应受访者要求 , 文中刘爽、余莉、王宇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青报·中青网见习采访人员 杨洁 )
编辑:果君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 , 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热榜

    长按二维码
    【时间|科研起步期,青年人才如何脱颖而出】关注精彩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