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电子烟,监管的“笼子”扎紧之后 | 一线

文章图片
图1/3
来源:财联社
文 | 梁又匀
过去一年 , 伴随着争议的电子烟产业经历了阵痛期 。
2019年11月电商禁售政策出台后 , 市场一度冷却 。 但雾芯科技于2021年1月赴美上市后 , 市值一度逼近500亿美金 , 让外界对电子烟赛道重拾信心 。
然而 , 2021年3月 , 工信部联合国家烟草专卖局起草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 。 其中 , 关键性地提及了“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本条例中关于卷烟的有关规定执行 。 ”
紧接着 , 关于电子烟赛道的监管逐步加强 。
2021年6月 , 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 , 首次以全国性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 。
随后 , 国家烟草专卖局联合国家市监局发布了为期3个月的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烟侵害专项行动 , 表示将清理校园周边售烟网点 , 全面从严监管电子烟经营行为 。
国家烟草局分别于11月30日、12月2日发布《电子烟》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电子烟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 首次明确规定了管理细则 , 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
意见稿提出 , 电子烟的生产、批发、零售还是出口等环节 , 都要取得相关许可证 , 并且所有环节的交易均需在电子烟交易管理平台上完成 。 若未取得烟草专卖许可证 , 将被停止经营烟草制品相关业务 。 同时对电子烟口味、尼古丁含量都有了明确的指标要求 。
随即 , 电子烟产业上的上市公司等相关概念股纷纷大跌 , 零售店、加工厂、品牌方等几个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也出现了连锁反应 。 新消费日报采访人员在北京、上海走访后发现 , 近期销售门店普遍存在销售下滑 , 门店顾客大都以回头客、老烟民为主 , 而店主也都在观望政策落地后的电子烟产业 。
显然 , 在合规化运营的压力之下 , 曾经野蛮生长的电子烟行业将会开启新一轮的优胜劣汰 。
监管收紧 , 龙头风云突变
回顾2021年初 , 电子烟产业就经历了一番“大起大落” 。
1月 , 全球雾化器组件制造龙头思摩尔国际持续大涨 , 并以2442亿元的市值进入胡润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之列 。 1月末 , 深圳雾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雾芯科技)赴美上市 , 开盘首日涨幅超145% , 市值超458亿美元 。
雾芯科技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子烟品牌公司 , 旗下电子烟品牌悦刻是国内销量最高的产品 。 据招股书显示 , 公司单月烟弹销量可达到2000万颗 , 年营收超20亿元 , 毛利40%左右 , 2020年线下零售合作点超10万个 。
比亚迪也宣布了多项电子烟专利授权 , 开始布局多条电子烟产品自动化生产线 。
然而 , 2021年3月 , 为加强对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的监管 , 工信部联合国家烟草专卖局起草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 。
其中 , 关键性地提及了“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本条例中关于卷烟的有关规定执行 。 ”
一石激起千层浪 , 雾芯科技、思摩尔国际、亿纬锂能等相关概念股纷纷大跌 。 其中雾芯科技单日跌幅47.84% , 接近腰斩 。
2021年6月 , 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 , 首次以全国性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 。
随后 , 国家烟草专卖局联合国家市监局发布了为期3个月的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烟侵害专项行动 , 表示将清理校园周边售烟网点 , 全面从严监管电子烟经营行为 。 行动期间 , 国家市监局清理中小学、幼儿园周边电子烟销售网点1261户 , 查处向未成年人售电子烟案件310起 。
据财报显示 , 2021年二季度 , 雾芯科技得益于持续拓展的分销和零售网络 , 净营收增至25.4亿元 , 毛利率45.1% , 经调整后净利润6.5亿元 。 环比2021年一季度营收、净利润增速而言 , 雾芯科技的业务逐放缓 , 不再“高歌猛进” 。
但通过对比 , 新消费日报发现 , 在监管的压力下 , 雾芯科技2021年上半年累计调整后净利润依旧超越了2020全年净利润 , 增幅达57.3% 。
2021年三季度 , 在保护未成年人专项行动开展的同一时间 , 雾芯科技财报显示当季营收16.8亿元 , 经调整后净利润4.5亿元 。 尽管公司净利润同比2020年增幅依旧明显 , 但环比二季度下降33.86% 。
思摩尔国际也面临着类似的局面 , 股价持续下挫 , 但由于思摩尔国际同时也为NJOY、Logic、JUUL等国际电子烟龙头品牌提供代工服务 , 公司营收、净利润、毛利率等数据受影响不大 。
11月26日 , 国务院正式修改《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 , 确定将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卷烟有关规定执行 。
随后 , 国家烟草局分别于11月30日、12月2日发布《电子烟》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电子烟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 首次明确规定了管理细则 , 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
意见稿提出 , 不论是电子烟的生产、批发、零售还是出口等环节 , 都要取得相关许可证 , 并且所有环节的交易均需在电子烟交易管理平台上完成 。 若未取得烟草专卖许可证 , 将被停止经营烟草制品相关业务 。
此外 , 意见稿还对电子烟的口味、烟碱浓度等产品细节做出了规定 , 除白名单许可物质外不许随意添加 。
2021年11月末至今不足2个月 , 雾芯科技股价累计下跌近35% , 思摩尔国际累计跌幅近30%;亿纬锂能累计跌幅近25%……
目前 , 国内各省市的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做出响应 , 正在逐渐加强电子烟面向未成年人销售、上网销售、线下经营执照不齐全等问题的处罚和巡视力度 。 而雾芯科技最新的业绩说明中 , 也不再提及线下零售网点的推进内容 。
融资市场举棋不定
政策监管之下 , 一级市场投融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 关于电子烟品牌的融资越来越少 , 以杂货店为主的代理渠道关注度持续上升 。
天眼查数据显示 , 2021年电子烟、雾化器相关融资总计64起 。 时间分布上 , 大部分融资时间发生于上半年 , 而进入下半年投资密度显著下降 , 总计发生25起 , 占全年数据的39% 。

文章图片
图2/3
制图:新消费日报 数据来源:天眼查
其中 , 金额最大的是深圳雾芯科技IPO上市 , 单次融资金额达14亿美元 。 据已公开融资金额显示 , 单次金额上亿的事件仅4起 , 销售渠道融资、品牌融资各占2起 。
从融资轮次来看 , 主要为股权融资 , 占比达34.37%;天使轮占比第二 , 为23%;战略融资第三 , 占比17%;早期Pre-A轮、A轮融资则分别占比5%、11% 。

文章图片
图3/3
制图:新消费日报 数据来源:天眼查
从具体融资方向来看 , 2021上半年监管态度刚刚表露 , 各大电子烟品牌仍在发力线下零售渠道 , 相关融资占33.33% 。
但到了2021下半年 , 由于监管的持续收紧 , 以及整治行动的推进 , 赛道融资主要集中于品牌、配件和技术研发 。 其中 , 下半年投向品牌的融资占57.14% 。
总体而言 , 2021年获得融资的品牌并不多 , 总计为14家 。 其中不乏悦刻、铂德等国内市场份额前5的头部品牌 , 还包括JVE非我、小野、可逸、Soyee小叶等腰部、尾部品牌 。 各家品牌获投金额普遍在千万级人民币 , 轮次也以战略融资、股权融资为主 。
值得一提的是 , 浙江中创雾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2021年6~7月连续获得两次融资 , 累计金额超亿元 。
据悉 , 公司旗下电子烟品牌“ICE暴雪”已与国药药材股份签署了合作协议 , 在原材料、研发、销售渠道等方向展开合作 , 并提出“本草科技”方向 。 有业内人士猜测 , 该公司或许将推出不含尼古丁的电子烟产品 , 而这部分产品不在国际的管控范围内 , 此外医用雾化吸入制剂也是可能的转型方向之一 。
零售店、加工厂、品牌 ,
去往何方?
政策与头部企业的风云变幻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影响更为深刻 。
天眼查数据显示 , 2021年国内电子烟相关企业注册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 累计注册企业超7万家 , 作为对比 , 2020年仅新增2.5万家 。
但与此同时 , 新增注销企业数量也在持续上升 。 数据显示 , 2020年电子烟相关公司注销数量4250家 , 到了2021年该数量涨至5995家 。
《电子烟产业蓝皮书》数据显示 , 预计2021年电子烟国内市场零售规模达197亿元 , 同比增长36% 。 但相较于2021年国外市场零售规模800亿美元 , 同比增速120% , 监管效果明显 。
在产业链众多企业中 , 线下零售网点首当其冲 。
蓝洞消费数据显示 , 3月监管开始发力后 , 4月超85%的线下门店店主表示当月销售业绩有所下降 。 此后数月 , 直至2021年底 , 调查问卷数据普遍显示过半数的线下零售网点业绩存在下滑 。
新消费日报采访人员在北京、上海走访后发现 , 近期销售门店普遍存在销售下滑 , 门店顾客大都以回头客、老烟民为主 。 有店员向采访人员表示 , 尽管销量略有下滑 , 但年前依旧准备囤一点货 , 门店人流不多 , 不少顾客都是通过加微信直接下单购买 。
面对新的监管态势 , 大部分店主对于经营许可证问题并不担心 , 依旧以“低毒害”、“有助戒烟”等话题作为主要的宣传重点 。 此外 , 1~3月也是香烟的销售旺季 , 有部分店家依旧在网上留言表示乐观 , 但也有代理商在借此机会努力去库存 。
采访人员在走访时发现 , 在距离学校不足100米的商场中 , 依旧有不止一家电子烟销售网点正常对外销售 , 不过店家普遍表示销售前会进行身份证登记确认年龄 。
对于品牌产品而言 , 电子烟吸引顾客购买的“利器”就在于丰富且偏甜的口味 , 而政策对于电子烟口味、尼古丁含量的限制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
12月以来 , 电子烟品牌徕米、铂德、YOOZ柚子等品牌都针对政策进行了产品调整 , 不少高于2%尼古丁含量标准的烟弹、水果薄荷口味烟弹已下架或停产 。
在国内需求下降的同时 , 上游工厂端外贸订单却迅速上升 , 有媒体报道 , 部分电子烟工厂不仅并没有减产反而正开足马力生产 。 《电子烟产业蓝皮书》数据 , 预计2021年国内电子烟出口规模达1383亿元 , 同比增长180% , 过半出口至美国 。
产品80%销往国外的思摩尔国际2021年三季度财报显示 , 当季公司净利润为10.5亿元 , 同比增长46.4% , 高于市场预期 。 业绩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消费者复购率持续提升 。
雾芯科技近期曾宣布 , 已成立负责海外业务的新公司“悦刻国际” , 全球化发展将再度提速 。
然而出海的麻烦也不小 。 深圳某电子烟代工厂负责人表示 , 电子烟出海几年前就存在 , 但由于品牌和厂商对当地政策、消费偏好、营销方式的不了解 , 失败的故事在圈内比比皆是 。
据悉 , 此次电子烟管理办法意见征求将持续至2022年1月29日 , 结束后还将有3~5个月的报批周期 , 最迟将于2022年7月正式落地 。 总体而言 , 留给各方自我调整的时间较为充足 。
【财联社|电子烟,监管的“笼子”扎紧之后 | 一线】虽然产业链短期阵痛难以避免 , 但想要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 在监管之下合规化运营将会是一条必由之路 。
推荐阅读
- 电子商务|快递“春节不打烊”是个伪命题?网友气笑了:节前发货但揽收到初七
- 电子商务|SHEIN再传上市 揭秘最隐秘的跨境电商独角兽
- 手机|上海微电子:中国首台2.5D/3D先进封装光刻机正式交付客户
- 电子商务|跌破发行价、市值蒸发千亿 泡泡玛特如何延续神话?
- 电子商务|网商银行多宗违法被罚2236.5万元 违反账户管理规定等
- 电子|奕东电子:公司生产的FPC已应用于全球前五大手机终端品牌
- 电子商务|数字人民币成为冬奥开幕式“场外”焦点 还有这些功能已解锁
- 硬件|Q5D正在使用机器人在制造过程中实现电子布线的自动化
- 通信|CRMNEXT推出全新的开放式通信平台
- 电子商务|报告称一些顾客让亚马逊司机在监控摄像头前跳舞 并将录像发布在TikTok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