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宁舍弃三郡要地 也要致孟达于死地?( 四 )


在这份辞表的字里行间 , 处处都流露出孟达的无奈和伤悲 。文章以申生、伍子胥、蒙恬、乐毅等为国尽忠但又不得善终的前人自喻 , 表达出孟达当时的无奈心情 。最为关键的一句是“臣委质已来 , 愆戾山积 , 臣犹自知 , 况于君乎” , 所谓的“愆戾山积”并非一般所认为的是不救关羽 , 因为当时孟达已经失去了军事指挥权 , 救不救当由刘封决断;同时由于两大集团的矛盾激化 , 孟达也不可能影响刘封对待关羽问题的决策 , 不救关羽显然是刘封的决定 , 因此这里的“愆戾山积”所指应是攻杀蒯祺 , 得罪了整个荆州集团 。“臣犹自知 , 况於君乎” , 孟达同时指出 , 刘备对此也应心知肚明 , 但却放任荆州集团的所作所为 。这应该是孟达降魏的主要原因 ,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孟达在反叛之时为何上表旧主的动机了 。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 孟达降魏实际上是其在荆州集团攻击之下为自保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 是荆州集团对东州集团斗争的阶段性胜利 。法正病故 , 孟达降魏 , 东州集团的力量大大削弱 , 荆州集团巩固了其在刘备集团内部的统治地位 。
孟达降魏之后 , 受到了魏主曹丕的重用 , 《三国志·明帝纪》注引《魏略》有如下记载:
文帝时初即王位 , 既宿知有达 , 闻其来 , 甚悦 , 令贵臣有识察者往观之 , 还曰“将帅之才也” , 或曰“卿相之器也” , 王益钦达 。逆与达书曰:“……昔虞卿入赵 , 再见取相 , 陈平就汉 , 一觐参乘 , 孤今于卿 , 情过于往 , 故致所御马物以昭忠爱 。”达既至谯 , 进见闲雅 , 才辩过人 , 众莫不属目 。又王近出 , 乘小辇 , 执达手 , 抚其背戏之曰:“卿得无为刘备刺客邪?”遂与同载 。又加拜散骑常侍 , 领新城太守 , 委以西南之任 。时众臣或以为待之太猥 , 又不宜委以方任 。王闻之曰:“吾保其无他 , 亦譬以蒿箭射蒿中耳 。”达既为文帝所宠 , 又与桓阶、夏侯尚亲善 。
可以看出 , 孟达的才能得到了曹魏君臣的肯定 , “将帅之才”、“卿相之器”的评价或许有夸大之嫌 , 但“进见闲雅 , 才辩过人 , 众莫不属目” , 则充分表现出了孟达的过人才干 。然而 , 对曹丕来说 , 孟达归降最为重要的意义却是有利于曹魏实现占据东三郡、巩固西南边陲的战略方针 。
同年 , 曹丕“遣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达共袭刘封” , 结果“申仪叛封 , 封破走还成都” 。“封既至 , 先主责封之侵陵达 , 又不救羽 。诸葛亮虑封刚猛 , 易世之后终难制御 , 劝先主因此除之 。于是赐封死 , 使自裁 。”值得注意的是 , 刘备对刘封的指责有两点:侵陵孟达与不救关羽 , 并且将侵陵孟达之罪置于不救关羽之前 。刘备虽因孟达攻杀蒯祺而采取了一定的惩罚措施 , 但是作为最高统治者 , 其当然无法容忍孟达因集团斗争被逼降魏、导致东三郡丢失这一事实 。诛杀刘封 , 虽是诸葛亮的意见 , 但刘备显然也考虑到了协调两大集团利益这一点 。对其来说 , 杀刘封有利于平息东州集团因孟达被逼叛乱而产生的疑虑与不安 , 巩固蜀汉政权的统治 。至于后来刘备白帝城托孤 , 选择了诸葛亮与李严两人辅政 , 除了二人的才能之外 , 显然也是出于平衡集团利益、巩固统治的考虑 。
诸葛亮与孟达败亡
孟达降魏后 , 蜀汉的两位辅政大臣诸葛亮与李严均与孟达有书信往来 。《三国志·李严传》载李严与孟达书云:“吾与孔明俱受寄托 , 忧深责重 , 思得良伴 。”李严此语表明了自己乃至整个东州集团当时的处境 。刘备死后 , 诸葛亮以丞相身份独揽中央大权 , 重用本集团成员马谡、杨仪、蒋琬、邓芝等人 , 同为辅政大臣的李严虽然“统内外军事” , 却只能坐镇永安、江州等地 , 无法参与到朝廷军政决策之中 。刘备时期极力维护的集团平衡被打破 , 东州集团已经为荆州集团所压倒 。在这种情况下 , 李严所谓“忧深责重 , 思得良伴”表达了期盼孟达归来 , 共辅蜀汉政权的愿望 。若孟达以东三郡归蜀 , 在政治与军事方面对东州集团无疑都是极大的支援 , 东州集团很可能因此重新取得与荆州集团的平衡 , 甚至以此为契机压倒对手 , 在后主年幼的情况下掌控蜀汉政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