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宁舍弃三郡要地 也要致孟达于死地?( 五 )
上文提到的《三国志·费诗传》所载诸葛亮与孟达书亦表达了希望孟达归蜀的愿望:“往年南征 , 岁(未及)〔末乃〕还 , 适与李鸿会于汉阳 , 承知消息 , 慨然永叹 , 以存足下平素之志 , 岂徒空托名荣 , 贵为乖离乎!呜呼孟子 , 斯实刘封侵陵足下 , 以伤先主待士之义 。又(李)鸿道王冲造作虚语 , 云足下量度吾心 , 不受冲说 。寻表明之言 , 追平生之好 , 依依东望 , 故遣有书 。”诸葛亮用“追平生之好 , 依依东望”之语来表达他迫切希望孟达幡然悔悟 , 回归故国的意愿 , 其用心可谓良苦 。
《三国志·明帝纪》注引《魏略》则有关于孟达叛魏的记载:“达既为文帝所宠 , 又与桓阶、夏侯尚亲善 , 及文帝崩 , 时桓、尚皆卒 , 达自以羁旅久在疆埸 , 心不自安 。诸葛亮闻之 , 阴欲诱达 , 数书招之 , 达与相报答 。魏兴太守申仪与达有隙 , 密表达与蜀潜通 , 帝未之信也 。司马宣王遣参军梁几察之 , 又劝其入朝 。达惊惧 , 遂反 。”另据《晋书·宣帝纪》载:“天子诏帝(司马懿)屯于宛 , 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初 , 蜀将孟达之降也 , 魏朝遇之甚厚 。帝以达言行倾巧 , 不可任 , 骤谏 , 不见听 。”司马懿都督荆州 , 统率孟达 , 孟达必然“心不自安” 。
可见 , 孟达于魏的困窘处境与其之前居蜀的境遇极其相似 , 诸葛亮于此时招诱孟达 , 将昔日逼使其降魏的责任一股脑儿全都推到了刘封身上 , 且只字不提二人的私人恩怨 , 诸葛亮策反孟达的时机与策略选择得当 , 计划自然较易成功 。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 孟达“反覆”之名在当时已是为人所不齿 , 就在诸葛亮与李鸿会面后表示欲与孟达书信之时 , 费诗就曾表示过异议:“孟达小子 , 昔事振威(刘璋)不忠 , 后又背叛先主 , 反覆之人 , 何足与书邪!”诸葛亮对此的反应是“默然不答” , 加之同传记载诸葛亮在司马懿攻孟达时 , “以达无款诚之心 , 故不救助也”的态度 , 可见其对费诗的观点是赞同的 。既然如此 , 为何诸葛亮还要与孟达书信招诱一个与自己有家仇的“反覆”小人呢?陈寿所谓“欲诱达以为外援”显然不符合事实 , 因为在孟达“得亮书 , 数相交通 , 辞欲叛魏”之时 , 诸葛亮采取了与自己之前言论截然相反的做法 , 导致了孟达的败亡 。
关于孟达的败亡 , 《晋书·宣帝纪》有详细的记载:达于是连吴固蜀 , 潜图中国 。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 , 又虑其为患 。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 , 亮欲促其事 , 乃遣郭模诈降 , 过仪 , 因漏泄其谋 。达闻其谋漏泄 , 将举兵 。帝恐达速发 , 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 , 托身国家 , 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 , 任将军以图蜀之事 , 可谓心贯白日 。蜀人愚智 , 莫不切齿于将军 。诸葛亮欲相破 , 惟苦无路耳 。模之所言 , 非小事也 , 亮岂轻之而令宣露 , 此殆易知耳 。”达得书大喜 , 犹与不决 。帝乃潜军进讨 。诸将言达与二贼交构 , 宜观望而后动 。帝曰:“达无信义 , 此其相疑之时也 , 当及其未定促决之 。”乃倍道兼行 , 八日到其城下 。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 , 帝分诸将距之 。初 , 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 , 去吾一千二百里 , 闻吾举事 , 当表上天子 , 比相反覆 , 一月间也 , 则吾城已固 , 诸军足办 。则吾所在深险 , 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 , 吾无患矣 。”及兵到 , 达又告亮曰:“吾举事 , 八日而兵至城下 , 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 , 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 。帝渡水 , 破其栅 , 直造城下 。八道攻之 , 旬有六日 , 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 。斩达 , 传首京师 。俘获万余人 , 振旅还于宛 。
推荐阅读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风尘才女寇白门为何不惜与出轨情人玉石俱焚?
- 真奇怪 为何秦始皇一辈子都不立皇后呢?
- 浑身是胆赵子龙 为何被老婆用绣花针扎死了
- 西门庆为何要花巨资买朋友情义?
- 吕洞宾墓中疑云 道士墓穴为何男女合葬
- 蠢笨如猪的安禄山为何能成为大唐军界第一人?
- 刘姥姥与巧姐的联系 巧姐为何也是十二金钗之一
- 揭秘千古迷团:12个远古文明为何突然销声匿迹
- 殷素素为何要自杀 殷素素和俞岱岩的恩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