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思想家老子为什么要骑青牛出函谷关( 二 )


老子见孔子不远千里而来,很是高兴,所以老子先问孔子,他对礼的了解和看法 。听完孔子的话,老子告诫孔子说,他所说周礼已经崩塌了,周礼所存在遗迹还在,周礼所奉行的话还存在 。就像一个君子一样,遇到好的君主就应该出世,遇不到好的君主就应该入世,就像乌龟一样,遇到危险时,懂得用龟壳保护自己 。懂得掩饰自己,懂得大智若愚 。孔子很仔细听着老子的话,所以老子说完他一直没有离去 。
老子看到孔子这样子,就知道他还没有明白 。于是张开嘴巴问他,我的牙齿还在吗?孔子恭敬的回答已经不在了 。老子又问他,那我的舌头还在吗?孔子说,舌头一直都在啊 。老子笑着说,所以并不一定坚硬的东西留在最后 。舌头最软,却留到最后 。所以要懂得以柔克刚 。孔子恍然大悟,向老子低头鞠躬行礼 。
孔子向老子请教这件事让人明白,所有的事物都不是单面性的,事物发展自有自身的矛盾,这个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纯粹的东西 。
老子对礼的阐述也使孔子受益匪浅,以至于孔子回到自己国家后,对自己的弟子说,老子就像一只在空中遨游的龙,人们无法捉摸 。而老子的知识就像空中的龙一样高深,一般人无法到达他的境界 。
道教始祖老子的资料介绍
老子,字伯阳,又被称为李耳 。曾经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官”,他是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被道教视为教祖,也是世界文化名人 。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无为',《老子》一书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变化过程,“道”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深远意义 。
(一)老子的生平
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他在当时是一位名声很大的学者 。比如,孔子在20多岁时,曾经专门向他请教古礼的学问 。
到了昭王执政时,老子预知到大战将起 。所以,他辞了管,骑了一头青牛,向西去,出了函谷关,到昆仑山去隐居修行 。
但当老子经过函谷关时,尹喜知道了他即将归隐的消息,便请老子写书,老子只写下了五千字,同时还是他留给后人唯一的书籍—《老子》 。
(二)老子出生传说
据传闻,老子是彭祖的后代,在商朝阳甲年,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出生就是一副老人摸样,故被起名“老子” 。
(三)老子老师
老子曾经向老师常枞请教问题 。依据《说苑-敬慎》的记载:老子的老师是容成公、也有人说是商容 。
(四)老子贡献
老子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文化史上甚至宗教史上都有巨大影响力 。
老子所留下唯一一部只有五千言的《道德经》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而且还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本体论的著作 。《道德经》不仅影响了中国自汉代以来两千多年的思想发展历史,而且也成为了西方思想家的宝典 。到目前为止注释《道德经》的人超过三千,它的出版发行量位居世界第二 。
老子与百姓生活有什么不同
世人谈到老子,都想到他的道家思想,他的寡国小民,他的无为而治,然而老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老子是如何想到研究宇宙来源,他和孔子是朋友还是师生,他的家庭又是怎样的呢?他交朋友又是以怎样的原则呢?
我们看到有人练太极,会经常说以柔制钢;我们看到有人在下围棋,会经常说知白守黑;我们看到有人在写书法,也会说知白守黑 。我们经常听到人说要观一隅而知全局,要有全局观念 。这就是老子的智慧,在生活中出出可见 。我们的想法,我们的行为也时常实践着老子的观念 。他教导人们不要只是追逐功名利禄,人的生活里不是只有竞争,人要学会进取,但不是贪得无厌 。他更多的是教导我们要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心 。人不能被生活所控制,也不能被失败击晕了头脑 。学会了洒脱的对待生活,要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要保持自己健康的人格和心态 。
老子教导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不被生活所扰,也不会因困苦而丢失品格 。尽量以一颗平淡的心去对待生命中的悲与喜 。我们做不了圣人,但我们可以从圣人身上学习,学习他们的精神 。
想知道更多关于老子的内容,就可以看看老子与百姓的生活,看看老子与我们有何不同 。
承袭上千年文化,开启下万年的老子,用他智慧的眼睛告诉我们人世间的是是非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