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大规模的回门礼 3000将士披甲跪迎新娘子

老夫娶少妻在当时也有风光一时、盛况空前的 。嘉庆、道光时的回族人萧福禄,出身行伍,积功至浙江狼山镇总兵官 。他72岁时夫人去世,他想再娶,好些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 。事出凑巧,浙江嘉兴有一户姓马的人家,也是回族,家里有个闺女,已经38岁了,待字闺中,早就下决心一辈子不嫁人了 。萧福禄听说后,就请人前去提亲 。女子思忖,这个女婿虽然年纪大了一些,但不管怎样也是朝廷的二品官,嫁了他总比一辈子守空房强吧?于是欣然同意了这桩婚事 。成婚不到一个月,萧福禄就升任浙江提督,成为一品大员 。他携新婚夫人一同赴任,途经嘉兴,专程行归宁之礼,与夫人一起回娘家 。这一下动静就大了,城中自副将以下营兵3000人“披甲挂刀,排列成行,跪迎于西城门外”,引得老百姓出城观看,万人空巷 。这可算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回门礼了 。
老年人亦有情感需求,有时因为身体的变化和生活的寂寞,此种要求甚至会变得更为强烈,实为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袁枚《随园诗话》引康节先生诗云:“花见白头花莫笑,白头人见好花多 。”袁氏为清代著名才子,放纵不羁,认为:“风情之事,不宜于老;然借老解嘲,颇可强词夺理 。”并仿邵氏诗曰:“若道风情老无分,夕阳不合照桃花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10,第77条 。直接说明老人的感情需求,在那个时代,也算是无所顾忌的了 。
其实,老夫少妻之事古来有之 。不过,在清代,既有娶而得福的故事,也有因义而不娶的佳话 。当然,在很多时候,老人娶年轻女子,多半是纳妾,晚景自娱而已 。
清代文人吴鼐于科举登第之前,续娶文人孙星衍的族妹 。有人送一印章,文为“垂老遇仙”四字 。吴入都参加科考,孙夫人送了一首小诗:“小语临歧记可真,回头仍怕阿兄嗔 。看花迟早寻常事,莫做蓬莱第二人 。”后来,吴与孙同科及第,孙为第二名进士,吴为第三名,传为一时佳话 。还有一个故事,说袁枚有个好友叫陶镛,因为一个心爱的小妾被夫人赶走,郁郁不乐 。袁枚有个婢女叫招儿,刚刚15岁,袁悄悄地问她愿不愿意跟着陶学士,招儿笑着答应了 。于是袁枚将招儿嫁给了好友陶镛 。十多年后,再次见面时,陶带着招儿一起来了,已经有了好几个儿女了,而且他们的儿子也善于写诗 。这也是一段老夫少妻的佳话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12,第32条 。
康熙时,进士孙勷娶会写诗的女孩章秀的故事,在当时则更有点反潮流的意味 。章秀是居住在开封的徐州人,这女孩有点文化,能写诗,最初嫁给了一个做小生意的,不久,嫌丈夫太粗俗,主动提出离异,自己独居 。这样的事在今天看来算不得什么,但在那个时代,却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 。在人们的一般概念中,妇女的离异,本身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何况是主动提出离异的 。后来,孙勷到开封,与章秀结识 。孙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博学多才,康熙四十四年被授官贵州学政 。
章秀与他结识时是康熙四十六年,这时孙已经65岁了 。两人相见恨晚,以诗唱和,遂成佳偶 。婚后,二人“倡随甚相得也” 。以今人的观念来看,章秀也是一个追求理想婚姻的时尚青年了,因为觉得丈夫太俗而主动离婚,看中了有才学的老人,不顾一切地嫁给他,可谓敢爱敢恨了 。可惜史书中关于这个故事,只有这一点简单的记载,更详细的情况,已经不得而知了 。只知道,大约后来章秀与孙勷的感情很好,还有和大学士王士禛的三首绝句诗传世 。(清)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卷5,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8页 。
老夫娶少妻在当时也有风光一时、盛况空前的 。嘉庆、道光时的回族人萧福禄,出身行伍,积功至浙江狼山镇总兵官 。他72岁时夫人去世,他想再娶,好些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 。事出凑巧,浙江嘉兴有一户姓马的人家,也是回族,家里有个闺女,已经38岁了,待字闺中,早就下决心一辈子不嫁人了 。萧福禄听说后,就请人前去提亲 。女子思忖,这个女婿虽然年纪大了一些,但不管怎样也是朝廷的二品官,嫁了他总比一辈子守空房强吧?于是欣然同意了这桩婚事 。成婚不到一个月,萧福禄就升任浙江提督,成为一品大员 。他携新婚夫人一同赴任,途经嘉兴,专程行归宁之礼,与夫人一起回娘家 。这一下动静就大了,城中自副将以下营兵3000人“披甲挂刀,排列成行,跪迎于西城门外”,引得老百姓出城观看,万人空巷 。这可算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回门礼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