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的碰撞——宋辽望都战役纪实和探讨

【铁血的碰撞——宋辽望都战役纪实和探讨】在中国战争史上宋 , 辽两个庞大帝国在几十年残酷战争中发生过多次主力重兵集团之间的强烈野战对抗 。咸平六年也就是公元1002年发生的望都之战是宋辽澶渊战役签订和约前的最后一次主力兵团野战对抗 , 这场战争对宋辽政治 , 战争的取向 , 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而这场战争的一些情况和评价笔者也看到了不少文章 , 感觉有失偏颇!故借此机会抛砖引玉和广大军事爱好者共同探讨!
望都之战背景:应该说在徐河之战耶律休哥被重创后河北的战况较为平静 。但宋太宗死后 , 辽国针对宋朝政局变化 , 再次发动了迅猛的攻势 , 宋辽战事再度升级 , 双方互有胜负 , 咸平三年辽军大败宋军俘获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获得了一场大胜 , 但随即又在莫州中了范廷召埋伏死伤万人 , 咸平四年辽军入侵威虏军 , 因为连日大雨 , 辽军用皮制作的弓弦湿滑不堪使用 , 又中了宋军埋伏 , 被斩首2万级十五名高级官员阵亡或被俘! 对此辽军当然不甘心失败 , 在休整了一年后咸平六年四年辽军再度发难 , 越过边境 , 杀向宋朝军事要塞望都 。
辽军指挥官是阻卜都详稳南京统军使萧达凛和南府宰相耶律奴瓜 。宋方指挥人员主帅是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兼定州都部署王超 , 副手有定州副都部署王继忠 , 镇州都部署桑赞 , 副部署李福 。
望都系定州缓冲屏障 , 对此王超主张全力解望都之围 , 而吴廷祚之子吴元扆主张全力防守唐河定州防线 , 放弃望都 。王超否决了吴元扆的建议 , 决定带领主力北上 。王超意图是集中 , 镇 , 定的唐河大阵加上高阳关的兵力 , 组建一个压倒性的十多万人的军团 。但宋军镇 , 定唐河大阵战前一直未得到加强 , 反有所削弱原驻扎河北的广锐骑兵军团三十个指挥兵力因为要节省河北的补给压力已经被调往河东战区 , 实际部署在镇 , 定十个军州兵力构成的唐河大阵不足六万 。更出乎王超意料的是大军开动后 , 高阳关行营的周莹拒绝听从 , 声称自己直属中央!长编记载“王超兼总北面三路兵(镇 , 定 , 高阳关) , 诸將皆受节度 。莹独贻超书 , 言本路甲马 , 非詔旨不可兴发”这样一来高阳关十一个军州的兵力只是开到了宁边军未能参战!宋军只能以镇 , 定两路人马不足六万之师北上!而辽军兵力主力精锐针对南线的约有 “馀九万三千九百五十 , 即时南侵之兵也”用于河北即使占三分之二也可有六万多 , 如果再加上辽国的汉军等一些杂牌辅助部队 , 兵力可以说此战超过宋军 。王超在战后的奏章中也声称“众寡不敌” , 应该并非完全是为了推脱责任!可以确定的是宋辽双方此战军动员了强大的主力兵团 。咸平六年四月望都之战爆发!
宋军的阵型 , 虽然没有明确记载 , 但笔者推断 , 很可能为四门斗底阵 。理由如下1.宋朝咸平景德年间 , 四门斗底阵系一个宋朝常用阵型武经总要记载“本朝常阵制:
大阵:大阵 , 即中军阵也 。布阵之法 , 大约指画分明 , 进退有节 , 审地势 , 设阵形 。或排长阵(常山地阵也) , 或排方阵(今号四门斗底阵) 。2.望都系一个平原 , 利于骑兵奔突 , 以王超持重的性格方阵稳步推进可能性最大 。3.王超对于方阵有很大的研究长编五十卷记载“上问超计策 , 超上二图 , 其一置资粮在軍中 , 布兵周防 , 贼无以炒略 , 其一遇偌幢涠??秸螅?笮危?湟恢米柿赣诰???猓?至杏伪??志㈠螅?糁羷t易聚而并力 。图颇采李靖辎重法”4.按照宋军条例只有以下情况可以不采取以上阵法:“如偏师出征 , 或行隘陕之地 , 则随形布阵 , 不可限以常法” 。
而王超采取的阵型可能其所上二图的第二种类型 , 没有将辎重置于 中央 , 笔者认为 , 之所以才这样布阵是为了更快行军 , 以援救望都 。也就是说王超采取的是个偏重进攻的方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