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歧沟关之战双方之对比,一次划时代的惨败

史称其:“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 。”“以慈俭为宝,服浣濯之衣,毁奇巧之器,却女乐之献,悟畋游之非 。绝远物,抑符瑞,闵农事,考治功 。讲学以求多闻,不罪狂悖以劝谏士,哀矜恻怛,勤以自励,日晏忘食 。”
看起来还是个明君,但实则不然 。此人猜忌多疑、刻薄寡恩,更要命的是自己明明是个军事白痴还要对前线指手画脚 。他为了成就自己的私心,逼死了武功郡王德昭(太祖之子),害死了涪陵王廷美(自己的弟弟) 。高粱河之败就是他一意孤行的结果,满城之战前他还授以边将阵图,多亏将领们知道变通,没按照他的意思作战,结果打了个大胜仗 。像这种不懂军事却总以为自己在军事上很高明的人真的无可救药,宋军的最高领导是这样一个人,也难怪要失败 。
辽:
萧绰(萧太后,小字燕燕)
“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 。习知军政,澶渊之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 。圣宗称辽盛主,后教训多 。”
萧太后女中丈夫,是中国古代女性政治家、军事家的杰出代表 。观其在秉政后的内平不服,外御强敌,亲征澶渊等一系列活动中的作用,可以看出此人的雄才大略诚可谓当时的佼佼者 。用人方面唯才是举,韩德让、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人尽其才 。比起她的对手----一无是处而又自以为是的赵光义真的强之百倍 。
对比结果:辽优势明显
二、将孰有能?
宋:曹彬、米信、崔彦进、田重进、袁继忠、潘美、杨业等
先说说曹彬 。他在歧沟关之战中是宋军的“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也就是东路主帅 。东路军是此次战役的主力,有大约十万之众,还有“西北道都部署”米信一部作为犄角,所以说宋太宗把大部分赌注都压在了曹彬身上,那么曹彬作为统帅又如何呢?可以看看曹彬以前的战绩及表现 。
曹彬在宋太祖时期主要参加过两次战争:一为伐后蜀之战,当时作为归州路都监;一为灭南唐之战,作为主帅 。观其在这两次战役中的作用不难发现,此人是个儒将,战术无奇,不能制下 。
伐后蜀之战中,宋军兵分两路(北有凤州路,东有归州路),曹彬作为东路都监起了什么作用呢?他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军纪上,归州路三万人马在他的监督下一路军纪良好,秋毫无犯,受到太祖的嘉奖 。“诸将每过一地,咸欲屠城,独彬禁之 。”可见他很好地压制住了部下 。但当时他的部下都是谁?也就是张廷翰、李进卿这些在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小将,况且有主帅刘光义镇着,没出什么乱子也是正常 。而且在这次战争中,没有看到他有什么经典的战术运用,军队过了夔州之后就没有遇到什么象样的抵抗 。
在作为主帅伐南唐的战役中,他当时的部下是潘美、李汉琼、曹翰等大将,这次的军纪依然很好 。他是怎么制下的呢?原来,出征之前宋太祖早已看出此人难以制下,所以“授以匣剑,曰:‘副将以下,不用命者斩之!’潘美等皆失色 。”,靠着尚方宝剑,他才管得了部下 。而且在这次战役中,也未见他有什么战术上的成就 。倒是王明、樊若水这些人屡出奇招,樊若水献计在长江架浮桥,王明“植木疑兵”,才帮助曹彬获得全胜 。
所以说,曹彬如果没有什么赖以约束部下的东西就管不住部下,如果部下无能自己也就束手无策 。这样的人显然不是统帅之才 。这样,在歧沟关之战中,他的一系列错误决策再加上不能压制众将,最终几近全军覆没 。
米信、崔彦进完全是战将类型的 。米信(奚族人)活生生的一个大老粗,竟然也被委以一路主帅;崔彦进是宋初将领中参加战役最多的一个,经验丰富,勇猛善战,在歧沟关之战中作为曹彬的副将,但起的作用不大 。
田重进、袁继忠 。一个是定州路都部署,一个是定州路都监 。这两个人在歧沟关战役之初倒是打了几个漂亮仗,但是辽兵援军一到就不行了 。不过从整体上看,袁继忠倒还算个可用之才 。
重点要说说潘美 。
潘美在歧沟关之战中的表现说是令人费解 。综观潘美从前的战绩,我怎么也闹不明白潘美究竟怎么了 。
潘美在宋太祖时期就受到信任,伐南汉一战更是铸就了他一世的威名 。那次,他作为主帅带领六州兵马伐南汉,首先包围贺州 。南汉将领伍彦柔率三万兵马来援,潘美闻讯,退兵二十里,设伏于南乡岸 。伍彦柔率前军来犯,宋军伏兵四起,大破南汉军,擒斩伍彦柔,枭首示城中,城中人惧,开门纳降 。潘美攻克贺州,乃出声东击西之计,声言顺流直取广州,实则疾趋昭、桂,连克昭州、桂州、连州,进逼韶州 。南汉大将李承渥屯兵10万列阵于莲花峰下,前置群象,列为象阵,军威大振 。初战宋军少却,而后潘美下令用拒马列于阵前,用劲矢攒射群象,象负痛狂奔,前为拒马所阻,乃掉头奔向南汉阵中,南汉兵为践踏死者不可计 。宋军乘胜取韶州 。之后,南汉军无战心,所过皆降,最后进趋广州,南汉主出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