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一家科技型国企的混改转型路

【科技|一家科技型国企的混改转型路】在天津滨海高新区海洋科技园的DW智慧化工厂内 , 一排排金刚线切片设备的机器人不知疲倦地重复着自己的动作 , 它们切出的G12太阳能单晶硅片代表了当今世界大尺寸光伏硅片切割工艺的最高水平 。 在这座工厂旁边 , 一个同等规模、智能化程度更高的工厂正拔地而起 。 建成后 , 这个当前全球单体最大的光伏硅片制造基地产能将达4亿片/月(50GW) 。 “这都是集团混改后的最新成果 。 ”TCL科技高级副总裁、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浩平说 。
自2020年12月30日完成股东工商登记变更 , 从市属国企到民营控股公司 , 一年来 , 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环集团”)收入翻番 , 利润倍增 , 职工队伍面貌焕然一新……亮眼成绩的背后是这家科技型企业多年来坚持制造业为本、实施科技创新厚积薄发的结果 , 而国企混改带来的体制机制变革也被视为重要催化剂 。
混改赋能效益倍增
2020年7月 , 拥有60多年历史、在通信仪表领域创造了多个“新中国第一”的中环集团完成混改摘牌 , 引入战略投资者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TCL科技”) , 并于2020年12月底完成了股东工商登记变更 , TCL科技成为100%控股股东 。
一年多来 , 在“上坡加油、追赶超越、全球领先”的理念推动下 , 中环集团实现业绩稳步增长和产业扩张 , 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 数据显示 , 2021年前三季度 , 中环集团实现合并营业收入298.11亿元 , 同比增长108.9%;净利润32.38亿元 , 同比增长348.8% 。
“混改是最重要的催化剂 。 ”中环集团党委书记左斌说 , “混改后 , 企业主要经历了经营体制三大转变 。 一是转换领导机制 , 建立健全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二是转换决策机制 , 赋予企业经营决策自主权;三是转换激励机制 , 建立市场化的、有效的激励制度 。 ”
效果立竿见影 。 2021年2月 , 总投资约150亿元的单晶硅材料G12晶体智能工厂项目落地宁夏银川 。 “从谈判到落地不到两个月 , 决策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 真正让企业回归了市场 。 放在过去 , 仅决策过程可能就要长达半年至一年 。 ”中环集团副总裁秦克景说 。
作为中环集团旗下的核心上市公司 , 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环股份”)实现了企业管理者十几年来的梦想——市值破千亿元 , 年内涨幅一度超100% 。 中环股份2021年三季报显示 , 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90.9亿元 , 同比增长117.5%;净利润32.8亿元 , 同比增长190.2%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 , 中环半导体股价较年初上涨了约56% , 若以2020年年报披露持股数为基准 , 原国有二股东所持股权可实现约23.4亿增值 , 在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的同时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
沈浩平说 , 在过去的体制下 , 公司营收和利润以求稳为主 , 面对政策和市场机遇往往不够敏感 。 混改后 , 在公司管理层几乎没有变动的情况下 , 通过经营理念转变 , 迅速激发活力 , 成功实现业绩倍增 。
中环集团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天津普林电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津普林”)的变化同样明显 。 在混改前 , 天津普林的业绩低迷 , 长期维持在盈亏平衡点 , 过去十年间曾两次戴上了“ST”的帽子 。 “混改就像一针强心剂 , 给天津普林带来了新气象 。 新的机制、新的战略、新的管理流程和经营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人们固步自封的念头 , 清除了发展障碍 , 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 ”秦克景说 , “今年大宗商品原材料持续涨价 , 放在往年亏损将不可避免 , 但今年不仅没有亏损 , 还能实现营收、利润双双大幅增长 。 ”
新机制激发活力
90后小伙张久武在今年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大变化——从一名基层技术骨干转变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 。 张久武所在的中环领先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是中环股份控股子公司 , 主要从事半导体材料技术开发与制造 。 2014年大学毕业后 , 张久武便进入这家公司 , 多年来在基层从事生产管理工作 。 在混改后的体制机制改革中 , 张久武因专业技术过硬脱颖而出 , 成为公司质量部部长 。
这一年的经历他至今仍觉得不可思议:“像我这年纪进入公司中层可能难以想象 , 公司的快速发展也给了我机会 , 也让我对公司及个人的前景充满信心 。 ”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中环集团全体员工感受到的最大变化 。 “过去一线员工工资不可能超过管理人员 , 现在则大不相同 。 ”秦克景介绍 , 混改后中环集团及所属企业开展了全员人才盘点工作和干部盘点工作 , 在集团本部率先引入了TCL市场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体系 , 导入了GGS全球职位评等系统、强绩效导向的薪酬和考核机制、全面的人才评价和培训体系 , 所属企业也在激励机制、干部选拔聘用等方面积极推进变革 。
混改后大刀阔斧的改革是否会引发人员的变动?像张久武这样基层员工曾一度担忧 。 如今 , 他和周围同事们悬着的心都放下了 , 因为公司发展蒸蒸日上 , 人才需求持续增加 , 现在大家的干劲比过去更足 , 干事创业的热情丝毫不减 。
截至2021年10月底 , 中环集团在津员工数近4900人 , 较2020年9月在津员工数3900人增加近1000人 。 TCL科技承诺 , 将持续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 确保研发队伍稳定 。
2021年6月 , 中环股份发布混改后首份股权激励方案 , 并实施完毕用于股权激励的3.3亿元股票的回购 , 实现了从战略加速到机制完善的闭环 , 发展迈入新阶段 。 沈浩平说 , 在当前市场化管理体制下 , 各种激励方案将充分调动公司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持续创新的积极性 , 有助于公司未来保持长期竞争力 。
此外 , 中环集团还打通了与TCL科技之间的人才交流培养通道 。 秦克景说 , TCL科技的人才培养体系里有“鹰系人才培养”计划 , 包括翱翔、精鹰、飞鹰、雏鹰4个层级 。 从2021年看 , TCL科技翱翔培养计划一共27人 , 中环集团占4人;精鹰班共87人 , 中环集团占12人 。 年轻人纷纷看到了充满希望的职业前景 。
创新引领企业发展再突破
“TCL科技的高科技、重资产、长周期的经营理念与中环股份不谋而合 , 因此公司能在业务与人员变动不大的情况迅速实现业绩倍增 , 下一步的投资发展方向也更加明确 。 ”沈浩平说 。
混改后 , 中环集团把“全球领先之道”战略与天津市“制造业立市”战略相结合 , 围绕主业加大本地实业投资 , 继续扎根天津发展 。
“天津拥有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 TCL会紧抓这一历史机遇 , 坚定立足天津发展的决心 , 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 为天津注入更多的创新发展血液 , 实现互利共赢 。 ”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曾这样说 。
为实现北方整体战略部署 , TCL科技已对中环集团本部增资25亿元 , 并承诺5年内不转让上市公司股权 , 且截至2021年底TCL科技及李东生已持续增持中环股份股票合计至28.03% , 合计增持金额33.6亿;TCL科技通过中环集团增持天津普林股票至29.50% , 增持股数为371.15万股 。
与此同时 , TCL科技将持续对中环体系内企业进行投资 , 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超30亿元 , 预计3年内将完成投资达60亿元 。 除中环体系外 , TCL科技在天津已完成投资近15亿元 , 预计两年内将完成投资达30亿元 。
有了股东的全力支持 , 中环集团的自主创新之路更加坚决 。 近两年来 , 中环股份全球首发G12大尺寸硅片 , 围绕技术创新 , 协同上下游合作伙伴开辟“新赛道” , 已经收获市场的认可 。
2021年11下旬 , 中环股份DW智慧工厂(三期)项目开工 , 投资30亿元 , 规划产能25GW以上 。 沈浩平介绍 , 该项目的特点是在二期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智能化改造和工业4.0设计 。 项目投产后将把光伏制造带向高技术、智能化的现代制造业 。 同时 , 位于天津滨海高新区渤龙湖片区的高效叠瓦组件智慧工厂项目已完成产线搬入 , 2022年实现投产 。
“多年来 , 中环股份在充分竞争领域活下来的根本原因 , 就是坚持创新 。 ”沈浩平表示 , 依托于工业4.0设计理念打造智慧化工厂、实现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 是中环股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 也是今后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
作者:□采访人员 王宁 天津报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