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光明日报》聚焦:合肥科创“出圈”

汽车|《光明日报》聚焦:合肥科创“出圈”
文章图片

汽车|《光明日报》聚焦:合肥科创“出圈”
文章图片
合肥一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的光伏板自动化生产线 。 新华社发
汽车|《光明日报》聚焦:合肥科创“出圈”
文章图片
位于合肥的安徽奇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智能语音机器人 。 新华社发
合肥的“科里科气”“出圈”了 。
2020年 , 合肥首次进入“万亿GDP城市俱乐部” , 人口突破930万 , 科技创新为城市发展助力良多 。 近日 , 合肥市“系统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入选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典型经验做法 , 获通报表扬 。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合肥最鲜明的标签 。
安徽合肥 , 古称庐州 。 趁着岁首 , 采访人员走马合肥科创“作战沙盘” , 尝试“一日看尽庐州花” 。
“为科学家省吃俭用 , 合肥可是有传统的”
从合肥政务中心出发的时候 , 天鹅湖刚从晨光中醒来 。 向北一路飞驰 , 沿途旌旗猎猎 。
【汽车|《光明日报》聚焦:合肥科创“出圈”】不久前 , 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落幕 。 大会促成合作项目703个 , 投资总额5800余亿元 , 其中签约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类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类项目、高端装备制造项目252个 。
位于合肥西北部的庐阳区三十岗乡 , 因为三国新城遗址公园被合肥人熟知 。
上一秒 , 田园美景仍令人心醉;下一秒 , “未来感”扑面而来 。 透过无人机镜头 ,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建重点项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一览无余 。 冬日暖阳下 , 一排排造型独特、现代科技感十足的建筑出现在眼前 。
暖意同样充满室内 , 工作人员正在全神贯注安装调试设备 , 不远的未来 , 一系列激动人心的科研项目将在这里启动 。
14栋已竣工的单体建筑顶部 , 太阳能板吸收着取之不尽的光 。 未来 , 这里将会聚起一群梦想家创造用之不竭的光 。 作为“人造太阳”的重要研究平台 , 园区将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提供粒子流、电、磁、热、力等极端实验条件 。
追着光 , 不远处 , 层林掩映着一座伸入水库的“半岛” , 叫作“科学岛” 。 岛上 , 一个高11米、直径8米、重400吨、形似锅炉的庞然大物引人注目 , 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 。
2021年5月28日 , “人造太阳”实现了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 。 每一瞬的延长 , 不断拉近着人类与梦想的距离——无限而清洁的能源 。 “第一盏被核聚变能点亮的灯” , 可望在岛上 , 可期在中国 。
“60亿 , 我们自己掏的 , 要干就干世界级!为科学家省吃俭用 , 合肥可是有传统的哟!”阳光落在“聚变合肥”四个大字上 ,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一句话 , 引得众人会心一笑 。
为科学家省吃俭用 , 虞爱华所言非虚 。 2020年 , 合肥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14% , 位列全国重点城市第一 。
“有传统” , 也不是空穴来风 。 惊人崛起的科创高地 , 牵连着一段“相互成全”的佳话 。 20世纪60年代末 , 因“战备疏散”南下的中国科大“无处安身” , 关键时刻 , 是合肥勒紧了裤腰带接纳了他们 。 给口粮 , 给土地 , 给校舍 , 给一切……甚至让中国科大成了彼时南方唯一有暖气的高校 。
从依托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成功研制国产全球最紧凑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 , 到依托稳态强磁场装置自主研发国内首个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药 , 并完成Ⅰ期临床试验……一路走来 , 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 , 基础研究优势正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 。
不久前 , 量子计算机“祖冲之二号”“九章二号”相继在合肥诞生 。 这些年 , 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在合肥“横空出世” , 代表人类凝望星辰大海 。
为什么是合肥?凌厉的科技攻势背后 , 是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真心付出 , 苦心经营 。
在合肥 , 造一辆车能多赚5000块
继续往北 , 到了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边上 。 以往 , 该出城了 , 如今 , 却是“入局”了 。
入局国内智能电动汽车产业 , 合肥创造了业界的“神话” 。
蔚来中国落户合肥 , 牵手江淮汽车 , 打造合肥先进制造基地生产线;德国大众大手笔入股江淮汽车和本土电池新材料企业国轩高科……一条数千亿元产值的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呼之欲出 。
果然 , 落子有声 。
大半年前 , 第10万辆蔚来汽车在合肥下线;没过多久 , 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开建;不久前 , 中航锂电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合肥基地项目开工;数天前 , 国轩高科50GWh动力电池项目开工 。
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 , 合肥如日中天 。
站上观景台 , 头顶 , 飞机呼啸着起飞降落 , 音浪巨大 , 也盖不住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升腾的蓬勃朝气 。
蔚来汽车CEO李斌手一挥 , “4月开工 , 8月主体封顶 , 11月设备安装 , 明年三季度投产 , 合肥速度名不虚传!”预计建成后 , 产业园将形成年产100万辆新能源汽车、100GWh动力电池产能 , 创造5000亿元年产值 。
在合肥 , 蔚来每生产一辆汽车 , 就能多赚5000元 。 哪里挤出来的利润?“四不靠”的合肥如今“四边靠” , 李斌用“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通江达海”来形容 , 在交通区位优势加持下 , 一辆整车物流成本可以节省1000余元 。 产业集群带来的优势更为明显 , “电池不必通过卡车拉来 , 而是通过传送带传来” , 这样一来 , 造一辆车又可以节省3000余元成本 。
西装革履、意气风发的李斌 , 毫不掩饰合肥对自己的“知遇之情” 。 2019年 , 四面楚歌的蔚来濒临破产 , 与18个城市谈了落户计划 , 都没谈成 , 合肥是最后一个 。 就是这最后一个 , 成了 , 合肥不仅给了蔚来资金 , 还有信心……合肥把蔚来从“ICU”里“捞”了出来 。
从工地走向沙盘 , 一片隆起的产业高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 而产业高地 , 必是人才高地!未来 , 园区将集聚起1万名研发人员 , 以及4万名技术工人 , 他们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活水” 。
2021年 , 合肥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0万人 , 60%以上毕业生选择留在合肥 。 选择合肥 , 变得大大方方 , 理由充分:政策优、环境好、机会多 。 从“抢过来”到“抢着来” , 一字之变 , 意味无穷 。
“把车搞好、卖好 , 园区建设好 , 让全世界都到合肥来看看!”临别之际 , 李斌一番豪言 。
全球每卖8台笔记本电脑 , 就有1台来自合肥
合肥产业布局 , 两个成语可以概括:心平气和、急中生智 。
何解?拆开看 。
心(芯) , 芯片产业;平(屏) , 新型显示产业;气(汽) , 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和(合) , 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
急(集) , 集成电路;中(终) , 智能家居、汽车等消费终端产品;生 , 生物医药;智 , 与工信部共建的“中国声谷”以及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等为代表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 。
如此布局 , 看似“旱地拔葱” , 并非“无中生有” 。 当政府把握好国家战略方向与发展前沿 , 把握好产业发展规律和逻辑 , 剩下的交给市场 , 步步驱动演变 , 时时良性互动 , 一切水到渠成 。
2020年12月29日19时52分 , 随着满载3025台笔记本电脑的物流车发车 , 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度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 , 合肥首家千亿企业就此诞生!
再次走进联宝生产车间 , 智能化整机PC生产线“水星线2.0”正在运行 , 在自动化率达60%的基础上 , “水星线2.0”还有5G技术护航 , 将实现更加柔性、高效的生产 。 相对应 , 还有一条主板智能化工业互联线“哪吒线” , 自动化率已达90% 。
“半秒 , 即可下线1台笔记本电脑 。 目前 , 全球每销售8台电脑 , 就有1台是‘联宝智造’ 。 ”联宝CEO柏鹏介绍 。
联宝落户合肥后 , 产业链上40家企业纷至沓来 , 带动就业超过2万人 。 更多千亿企业 , 是合肥战新产业发展的根 。
如今 , 合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近3.5% , 在全国名列前茅 。
钱没白花 。
政府挂图作战 , 企业揭榜挂帅 。 2021年 , 合肥上市公司总数增至64家 , 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 , 其中科创板12家 , 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 。 今年前三季度 , 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近六成 。
进入21世纪以来 , 合肥用了10年时间 , 变身为“中国家电之都”;又一个10年 , 合肥引进京东方 , 把屏搞好 , 打造“世界显示之都” 。
当年 , 合肥成就了京东方 , 京东方也成就了合肥 。 培育了以京东方为龙头的“显示”产业 , 是合肥最值得“显摆”的事情之一 。
此后 , 京东方陆续在合肥布局了第6代、第8.5代、第10.5代TFT-LCD生产线 , 大尺寸OLED技术平台、智能制造工厂等重大项目 。 “共患难”的彼此 , 迈入了“同富贵”的新阶段 。
今年 , 合肥国资入股新型显示企业维信诺 , 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京东方?令人期待 。
在维信诺企业展厅 , 各式柔性OLED屏幕叫人眼花缭乱 。 一行人边看边说 , “从资源布局到政策布局 , 未来的中国 , 必以科创布局 , 你信不信?”“合肥走对了!”
回程途中 , 一路灯火璀璨 , 指向很远 。 点开手机 , 再看合肥地图 , 更加清晰了 。
(采访人员 丁一鸣 常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