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报纸曾报道赵一曼 红枪白马猖獗于哈东地区

1950年电影《赵一曼》上映,当年她21岁的儿子陈掖贤(宁儿)看了电影,但没想到这位英雄就是自己的母亲 。后来陈掖贤用钢针和墨水,在左臂上刺上了“赵一曼”三个字,表达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和崇敬 。
她是一位无比坚强的女性,在狱中面对敌人烧红烙铁、灌煤油等酷刑,她毫无惧色;她是一位出色的共产主义战士,多次领导妇女、工人进行大罢工,指挥游击队抵抗日军侵略,即便在身受折磨的时候,仍然不忘宣传抗日;她还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虽不能守护在儿子身旁,但她的实际行动已经深深感染孩子,她就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 。
1936年8月2日,珠河县城小北门(今哈尔滨市尚志市一曼路),年仅31岁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英勇就义 。
79年后,东北四市党报“重走抗联路 铭史看振兴”采访团来到赵一曼被捕、牺牲地尚志市,我们在这个特殊的地方解读女英雄为救国救民英勇战斗的一生 。
传奇女子 “红枪白马”打鬼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市长寿乡一曼村北,采访团在山路中行进,赵一曼纪念园由远及近出现在采访人员们的视线中 。
赵一曼1905年生于四川省宜宾县 。中国共产党党员,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 。1935年赵一曼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 。
当年赵一曼在珠河县游击区作战时,伪满的报纸曾刊登了题为《共匪女头领赵一曼,红枪白马猖獗于哈东地区》的报道,尽管有很多污蔑不实之辞,却也把她说得神乎其神 。其实,赵一曼从外貌看是个消瘦且文弱的女子,只是革命时代赋予她无比坚强的意志 。
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部在与日军作战中,为掩护部队负伤,在珠河县(今哈尔滨市尚志市)侯林乡西北沟于家窝棚养伤时不幸被捕 。73年后,2008年,尚志市在此地建造了赵一曼纪念园,保留了她被捕时的养伤窝棚遗址,另外还建造了赵一曼塑像、主题群雕、纪念碑刻、英烈墙等纪念地 。2010年12月,这里被省委、省政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伪满报纸曾报道赵一曼 红枪白马猖獗于哈东地区】一踏进纪念园,眼前的赵一曼烈士纪念群雕让整个气氛更加凝重、肃穆 。尚志市烈士纪念馆讲解员曹晓红说,纪念群雕长9.18米、高8.19米、周长31米,分别代表了“9·18”事变、尚志解放日和赵一曼牺牲时的年纪 。
“于家窝棚”再述悲壮往事
在曹晓红的引领下,采访团来到当年赵一曼被捕地于家窝棚遗址,按原样修缮的遗址在无声地还原历史——在当年左撇子沟战役中,赵一曼左臂受了重伤,被转移到侯林乡西北沟于家窝棚养伤 。1935年11月21日,当地特务发现了窝棚里的炊烟,立即向珠河县日伪当局报告 。11月22日,30余名伪警察包围了于家窝棚,战斗中,赵一曼左腿中弹,昏倒被俘 。
“史料记载,面对凶恶的日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赵一曼忍着伤痛狱中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罪行 。”曹晓红说 。1935年12月,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恶化,病情危重 。敌寇决定把她送往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幻想治愈后把她当作破坏抗日组织的“间谍” 。住院期间,赵一曼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和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教育 。受她的熏陶感染,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和韩勇义秘密将赵一曼背出医院 。6月30日,赵一曼不幸被追捕的日军赶上,再次落入魔爪 。
从容就义让敌人动容
被捕后,残暴的敌军用煤油灌、皮鞭抽、烙铁烫、铁条扎等种种酷刑加倍折磨赵一曼 。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毫不动摇,并怒斥敌人:“你们可以让整座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人的信仰 。”
一个月后,对赵一曼无计可施的敌人决定将其处死 。“敌军知道她在珠河县一带百姓心中极具影响力,便决定到那里枪决,杀一儆百 。”曹晓红说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敌人押解到珠河县 。
“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替代母亲继续斗争!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篇一直催人泪下,激励着后人的遗言书,就是赵一曼在从哈尔滨到珠河县的火车上写给儿子陈掖贤的 。
当日,年仅31岁的赵一曼在珠河县小北门外一处荒芜的草地上英勇就义 。“她是举着铐着手铐的双臂,高呼口号,唱着‘红旗歌’走向刑场的 。”曹晓红说,敌人在资料中这样描述她:“其就义时态度从容,毫无惧色,令人震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