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出来与选出来 古代“官二代”的历史出路

清初大儒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的开篇论秦始皇功过 。他认为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后设置郡县 , 是“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 , 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
那么何谓“大公”?王夫之解释说:“则分之为郡 , 分之为县 , 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 , 而治民之纪 , 亦何谓而非天下之公乎?”“古者诸侯世国 , 而后大夫缘之以世官 , 势所必滥也 。士之子恒为士 , 农之子恒为农 , 而天之生才也无择 , 则士有顽而农有秀;秀才不能终屈于顽 , 而相乘以兴 , 又势所必激也 。”
也就是说 , 在秦朝建立以前 , 中国社会的官员产生的主要模式是“生出来”:天子、诸侯、卿、大夫 , 几乎都是世袭 , 这一模式不独在中国 , 在世界许多民族也存在过 。这种凭血缘而世袭官职的模式 , 其结果必然造成社会流动停滞、社会各阶层矛盾对立 , 如王夫之所说的那样“势所必激也” , 社会陷于动荡 。那么 , 不论出身 , 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 , 当然是巨大的进步 。秦国之所以能以偏僻之国而一扫六合 , 其中重要原因是它率先摈弃了“生出来”的任官模式 , 广聚天下人才为之所用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是依据战功授官爵 。———“打出来”是官员产生的另一种重要模式 。
官员靠“打出来” , 是社会的变态而非常态时期的模式 , 如贫寒子弟对“生出来”的方式不满意 , 就只能靠造反来改变现状 。造反成功 , 一批官员就“打出来”了 。但这种方式代价太大 ,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新王朝的帝王将相往往是“打出来”的 , 但新政权建立后 , 几乎所有统治者都希望告别“打出来”的模式 , 断绝被人造反的途径 。
始皇帝破官员“生出来”的模式 , 但来不及建立一种更为和平、稳定的模式 , 天下又是大乱 。在参加反抗秦政的洪流中 , 其中一个重要的群体 , 就是失去特权的“官二代” , 即六国的旧贵族后裔 , 如项羽叔侄和张良 。但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 , 再伟大的英雄也难以让历史倒退———偶尔开一段倒车 , 也必不长久 。最终还是无赖刘邦得了天下 , 尽管汉代初期有过郡国杂处 , 但单纯靠祖辈的庇荫而一代代坐享其成、世袭官职的模式 , 只能成为支流、余绪、旧梦了 。
【考出来与选出来 古代“官二代”的历史出路】王夫之说:“封建毁而选举行(此“选举”非现代语境下的“选举” , 而是指选拔荐举) , 守令席诸侯之权 , 刺史牧督司方伯之任 , 虽有元德显功 , 而无所庇其不令之子孙 。”这当然是十分理想的状态 , 多数时候 , 一个人或一个阶层掌握权力 , 总希望谋求利益的最大化 , 最大限度地让权力能传之子孙 。所以 , 汉以后的“荐举”很快就变味了 , 这种“推荐”的模式 , 理论上说是最科学的 , 能选出德才兼备、忠孝两全的人 , 但若没有现代的民主政治制度 , 荐举权由豪门世宦把持是很自然的事情 。
“举秀才 , 不知书;举孝廉 , 父别居 。”“上品无寒士 , 下品无士族 。”东汉末年的各州刺史世袭 , 相当于独立王国 , 两晋由豪门大族把持政权 , 实质上是在帝制时代 , “生出来”的模式顽固地生存 。但这种模式如果再成为主流 , 那么中华文明很可能会毁灭 , 民族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 因为社会无法安定下来 , 统治者也没有办法长期维持这种格局:让无出路的寒门才俊为其效力 , 而让无德无能的“官二代”、“官三代”把持高位作威作福 。
可以说 , 经过战乱不已、死者枕藉的南北朝 , “考出来”的官员产生模式———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出现并延续了近1500年 , 是中国人经过反复折腾 , 总结了社会动乱教训而创建的伟大制度 。在靠一张张选票“选出来”的制度还没有产生前 , “考出来”的官员产生模式无疑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先进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