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出来与选出来 古代“官二代”的历史出路( 二 )


如前文所述 , 当权者不会放弃让权力传之子孙的努力 , 即使在“考出来”的时代 , “生出来”的死灰还会复燃 , 流行模式就是科举舞弊———即以“考出来”之名 , 行“生出来”之实 。但这样做难度较大 , 因为唐以后 , 历代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知道维护科举的公正 , 是朝廷的头等大事 , 实则就是维护王朝的合法性 , 因此对科举舞弊严惩不贷 。对皇帝来说 , 科举舞弊之罪 , 仅次于“谋逆” , 而当一个朝代科举纪律松弛、舞弊盛行时 , 基本上可以说 , 这个王朝已是穷途末路了 。因此在科举时代 , “官二代”和平民百姓一样 , 要通过科举才能得官 , 而靠捐官获得的官职不可能太高 , 且被整个科举共同体所蔑视 。
考不上举人、进士的“官二代” , 无论其父、祖官职多高 , 也只能在家当个土财主或者靠家庭的权势做买卖 。科举时代 , 中国严格来说 , 除了皇家 , 是没有贵族的 , 只有“文化家族” , 即“书香门第” , 官宦人家利用家庭优越的条件 , 聘请名师教育子弟 , 而子弟登科为官 。如清代昆山徐乾学家族和常熟翁同龢家族 。这类因家境造成受教育条件的差异 , 在任何一个时代包括选票为王的民主社会 , 都是存在的 。但只要程序公正 , 多数人对这种的差异是能接受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