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秘密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使命
当时燕王的人马已经到达了南京金川门 , 建文帝打算出迎 , 左右人等都散去了 , 只有几个贴身侍从在旁边 。建文帝叹息说:“我没脸相见啊!”于是在宫里放火自杀了 , 燕王高风亮节 , 摒弃前嫌 , 派遣太监前往救援 。可惜来不及了 , 只从大火中把建文帝的尸首抢了出来 。燕王哭着说:“你果然如此痴呆啊 , 我来是为了帮助你做好皇帝 , 你竟浑然不觉 , 而走上绝路!”
上面这段文字是燕王朱棣干掉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篡夺帝位后 , 史官运用春秋笔法描写建文帝之死的“杰出”作品 。当我们查阅中国的史书时 , 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遭遇春秋笔法了 , 那些毫无出处和佐证的历史根本没有参考价值 。更可怕的是 , 许多史官在皇权的威慑下胡言乱语、胡编乱造 , 误导我们这些后世的阅读者 。
建文帝之死就是一宗无头案 , 当时宫中大火也许是真的 , 但那些描写是给朱棣脸上贴金 。建文帝也许的确活不见人 , 死不见尸了 , 这让他的叔叔朱棣十分烦恼 , 如果这个侄子还活着 , 可以逼迫其“退位”给自己;如果这个侄子的尸首找到了 , 旧帝死了 , 自己可以顺理成章地继承大统 , 成为新皇帝 。找不到建文帝 , 朱棣只能编一套瞎话 , 说这个侄子想不开 , 放火烧死了他自己 , 龙椅自然也就该由叔叔来坐了 。
朱棣当上皇帝 , 按说这宗无头案也就过去了 , 然而朱棣在位期间 , 命令手下一位太监率领庞大的舰队和士兵 , 劈波斩浪 , 耗资无数 , 多次下西洋 , 让人不禁疑惑朱棣做这件事的动机 , 是不是为了寻找那个人间蒸发了的建文帝?
那个七下西洋的太监 , 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和 。其实他本名不叫郑和 , 而是姓穆罕默德 , 一听这个姓就不是祖籍中土的人士 。实际上 , 郑和的祖先原本是中亚贵族 , 在元朝初年迁到了中国 , 后来定居于云南 , 取了一个汉姓“马” , 与穆罕默德的“穆”字谐音 。郑和本名马三宝 , 12岁的时候 , 飞来横祸 , 明军打到了云南 , 他被抓进了军营 , 阉割后做了太监 。不幸中的万幸是 , 他跟对了主子 , 进入了燕王府做事 , 这位燕王 , 当然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了 。
朱棣对这个马三宝非常赏识 , 在发动叛乱后 , 马三宝还为朱棣立下了战功 , 看来这个太监绝非常人 。打下江山之后 , 朱棣论功行赏 , 赐马三宝“郑”姓 , 改名郑和 , 授予四品官职 。皇帝赐姓对于臣子来说 , 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 许多一品大员也没有这样的待遇 , 可见郑和多么受到朱棣的器重 。
永乐三年(即1405年) , 郑和奉皇帝的命令 , 率领28000余人、40余艘船 , 从苏州刘家河出发 , 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壮举 。到宣德五年(即1430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为止 , 郑和带队总共7次下西洋 , 每次的人员、船只规模基本上都和第一次没有什么差别 。按照永乐皇帝朱棣的诏书 , 下西洋的目的是扬我天朝国威 , 让四方蛮夷归服 。不过根据野史透露 ,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 , 欲觅踪迹” , 也就是说 , 朱棣怀疑建文帝跑到了海外 , 所以派郑和去寻找这个废帝的下落 。
这的确是一个貌似合理的下西洋理由 , 在儒家思想的灌输下 , 古代中国人非常热衷于维护“正统” , 朱棣虽然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 。但按照正统的说法 , 朱元璋的位子是要传给大儿子的 , 大儿子早死 , 所以才传给了大儿子的大儿子 , 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 皇位根本没有朱棣什么事儿 。
这种维护正统的观念在古代异常强大 , 所以一天不能确定建文帝已经死了 , 朱棣一天都不能安心 。这样看来 , 让自己的心腹郑和兴师动众地去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 并不算是铺张浪费 , 事关自己的宝座 , 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