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从偶感风寒到驾崩 雍正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月二十一日 , 69岁的康熙兴致勃勃去南苑打猎 。十一月六日 , 康熙在南苑听取胤禛(即后来登基的雍正皇帝)、隆科多等人汇报通州查勘粮仓一事时“久议方散” , 能够“久议” , 说明康熙的身体尚可 。十一月七日 , 康熙宣称“偶感风寒” 。
康熙“偶感风寒”的第三天 , 即十一月九日 , 康熙命令胤禛去南郊祭天 , 胤禛以“圣躬不豫”为名推辞不去 , 多次恳求留在康熙身边 , 但遭康熙拒绝 。
胤禛此举 , 是出于孝心还是他预见到这次的“偶感风寒”将是康熙送终的病?
【康熙从偶感风寒到驾崩 雍正的举动说明了什么】十一月十日 , 胤禛却一日三次派侍卫进入康熙寝宫 , 以后又每日不断多次派侍卫进入 。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认为 , 在四阿哥胤禛的控制之下 , 从十一月十日开始 , 康熙实际已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 , 直至十三日晚康熙猝死) 。
十一月十三日丑刻(凌晨1-3时) , 康熙急召胤禛 , 胤禛当时正在南郊天坛 , 距畅春园骑马不到一个小时即可赶到 , 但直至巳刻(上午9-11点)才匆匆赶到 。胤禛为什么连续8-10个小时始终不露面?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认为 , 预知大限将至的康熙 , 在凌晨时分急召胤禛 , 而胤禛迟迟不到的原因 , 是胤禛在等他原本预知将要发生的结果!)从十一月十日起 , 直至十一月十三日晚康熙猝死 , 在三个关键时间点上 , 为何只有胤禛一人的身影?
一、从十日到十三日 , 只有胤禛一人进出五次 , 再没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后妃在康熙病危现场的记载;
二、康熙猝死后 , 只有胤禛一人为其父更衣 , 没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后妃在现场的记载 。
是消息被封锁还是有人故意不把康熙驾崩的消息传达给同样应该尽孝的其他皇子?
三、从畅春园往紫禁城宫内移灵时 , 只有胤禛一人全程在场 , 其他的大臣、皇子、后妃 , 没有一人在现场 。
三个关键现场只有胤禛一人在场 ,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 从十一月十日起直至康熙死后 , 康熙及康熙寝宫已被胤禛完全隔离与控制 。
从康熙偶感风寒到猝死 , 没有任何相关的治疗记录 , 胤禛在康熙帝临终之日曾送给康熙的一碗参汤为何没有记录在案?当事后有人揭发此事时 , 胤禛为何为自己的这一行为大加辩解?在雍正帝所编著的《大义觉迷录》中 , 雍正辩称:八阿哥把康熙帝之死同自己向康熙帝进参汤作为因果关系是“加恶名于朕” 。
从雍正为自己辩解的这段说辞来看 , 康熙帝临终之日 , 雍正确实送过一碗参汤 , 雍正的辩解意在向世人表明 , 他没有以参汤弑父夺位的野心!
懂点中医常识的人都知道 , 老年因风寒而患病者如果伴有高烧 , 最忌服用人参 , 再有 , 相关史料记载 , 自视身体壮健的康熙 , 平日最讨厌借助人参来补益身体 , 对于这一点 , 雍正不可能不知道 , 且不说那碗参汤里是否有毒 , 单就偶感风寒的康熙来说 , 雍正偏偏送上一碗参汤是治病还是摧毁其身体?
参汤一事是近侍的揭发 , 世人才知晓 , 雍正一上台就将康熙帝近侍之人一网打尽 , 雍正还有那些担心令其如此决绝?
清史著名学者王仲翰在《清世宗夺嫡考实》一文记载了意大利人马国贤对雍正反常举动的断言:“驾崩之夕 , 号呼之声 , 不安之状 , 即无鸩毒之事 , 亦必突然大变 。”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 , 雍正在康熙帝在世的最后几天里 , 是费了一些脑筋、动了一些计谋的 , 如果康熙心目中的继位者不是胤禛的话 , 那么 , 胤禛所做的一切恰恰是朝着继承皇位的目标而努力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