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也是体育明星 唐人崇随身装顶级豪华
与马球相比,捶丸是更符合宋人性格的,唐人崇尚武力,宋人讲究秩序与和谐,所以大唐数代皇帝轮流在马球场上叫嚣隳突,不怕折筋断骨,宋太祖跟开国大臣们则在皇宫里逐个颠球取乐,不争不抢,一代玩家宋徽宗于国之将倾仍能在开封轻挥木杆,优雅一击,遥视小鸟进洞,如果能穿越千年听到他的游戏心声,那么一定是对唐人喜好的不屑:骑马对抗?野蛮!粗俗!
宋徽宗赵佶以此雅好名垂青史,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中国出现了一部署名宁志斋的专门论述捶丸的著作《丸经》,其《集序》中一开始就拿这位曾经最有号召力的球星说事儿,“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 。而宋徽宗的豪华捶丸装备,更是领一时风骚,羡煞他人 。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在宋代,捶丸在富裕阶层中十分流行,连小孩子都非常喜欢 。宋代文献《过庭录》记载,北宋官吏滕元发幼时“爱击角球”,他的外公是大名鼎鼎的范仲淹,“每戒之不听”,最后让人拿铁锤将球打碎,碎渣四溅 。这里所说的“击角球”,有学者认为就是捶丸,如果说宋徽宗玩的级别是公开赛,那么击角球相当于社区赛 。
捶丸的“妇女儿童版”或者“低端版”,球的材质应为陶瓷 。此外,曾在河南、河北等地考察过大量古窑址的近代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在其所著《陶枕》中录有一个儿童捶丸图陶枕,图中儿童手持一根小杖击球,形象生动,也是当时捶丸活动盛行的有力佐证 。
根据文献记载,皇室所玩步打球和捶丸用球多用木质,但木质的成本肯定不低 。瓷球与其相比,优势自然是硬度大、成本低,理论上也才能保存到今天 。无论是用步打球还是捶丸,在唐代的神都洛阳以及宋代的开封,这种瓷球应该都是民间很热销的体育器材,因此才会在包括禹州扒村、神垕和焦作当阳峪在内的瓷器产地频繁出土 。
有一点疑问,国内出土的众多唐宋瓷球,为何有的饰以木纹,有的则是素球呢?这个问题似乎没人细究过,不过根据捶丸的规则可以推测,多人同场竞技时各人用各人的球,所以要有所区别 。此外,一如现代桌球,外表有纹饰自然便于观察球的滚动轨迹,将“球性”了然于心 。
装备很讲究,宋徽宗球杆镶有金边
《丸经》是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出现的,署名宁志斋,是部专门论述捶丸的著作,作者不知是谁,学者们姑且将其称为宁志老人 。在这部分为32章、有一万多字的书中,作者介绍了捶丸的场地设置、器材制造、竞赛规则、处罚条例以及各种不同的击法和战术,甚至还有球场道德和竞赛心理的内容 。
这部书被研究者认为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最为全面、系统,文字最为简洁的体育专业书,其在明代曾经翻刻多次,有多种版本,至清代,尽管捶丸这项运动已经绝迹,不过此书仍为一些藏书家收录 。《丸经》在《集序》里说,“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盛以锦囊,击以彩棒,碾玉缀顶,饰金缘边,深求古人之遗制,而益致其精也” 。这些话什么意思呢?是说宋徽宗爱打球,还有非常豪华的装备,球杆以金子装饰缘边,顶上还有玉饰,球包是个锦囊,宋徽宗还深知业精于勤,经常学习古人留下的技巧,所以球技不断提高 。
赵佶的装备无疑是顶级的,当时一般贵族玩这个,球具也是相当讲究 。我想古今爱好运动的人心理一定是一样的,不管球打得好不好,得先整一套好装备,正如《丸经》中所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器利艺精,心手相应,临事发机,无不中也” 。当时,捶丸所用球杖俗称“棒” 。
有不同的类型,包括“扑棒”、“杓棒”、“撺棒”、“单手”、“鹰嘴”等,在不同条件下选用,可以打出不同的球 。比如撺棒,“能走,能飞,能收窝”,窝是球窝,拿高尔夫球来打比方,撺棒能打推杆,也能打远杆,是制胜法宝;扑棒则“能飞不能走,又不能收窝”,只是远距离开球的利器 。
我想当时的高手一定很喜欢撺棒,不过作者说其“法度更多”,不好掌握,“人不易学”,扑棒则“甚易学” 。这些棒又分为全副、中副、小副三种,全副有10根棒,中副8根,小副则在8根以下 。当时人认为,“如击得球好,亦须得好棒”,所以对器材的制作十分看重 。
他们认为,制作球杆,在秋冬之际最宜取材,因这时“木植津气在内”,坚固耐用,但制作却要在春夏之际完成,因为这时“天气温暖,筋胶相和”,便于杆身和杆柄的结合加固,柄是用精选的南方竹子制成 。这样一来,一根好的球杆制作得跨时大半年,想必售价不菲 。
推荐阅读
- 清朝皇帝过年旧俗 与群臣分食不加任何佐料白片肉
- 一介汉将 大元皇帝忽必烈竟管他叫“大哥”?
- 此人一生杀了三个皇帝还被奉为“忠臣”
- 葡萄牙也是倭寇?明朝和葡萄牙有什么恩怨史?
- 明朝皇帝服饰具体介绍 明朝皇帝的衣服有几种?
- 轶事:历史上有个皇帝养了私生子还不敢承认
- 道光皇帝一脚踢死长子后 故宫石狮竟现异样
- 刘姥姥与巧姐的联系 巧姐为何也是十二金钗之一
- 揭秘卫子夫是如何追逐皇帝的爱好和趣味的?
- 古代皇帝房事 后宫佳丽生理期“带血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