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秦国的郑国渠何以流淌两千年
春秋战国时期,我们有两项较大的水利工程——邗沟和郑国渠,分别是吴国和战国末期的秦国 。而两大水利工程的命运结局却截然不同,我们一起来看下有何不同?
邗沟,随着修建它的吴国的覆亡,很快失去了它的作用并被后人遗忘,而郑国渠却为修建它的国家带来了巨大利益,它成就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王朝,自身也数千年流淌不竭,英名远播,真正是流芳千古 。
邗沟是联通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大约在公元486年开通,为吴王夫差所建 。他为了北上伐齐,从而实现争霸中原的目的,开凿了邗沟 。吴国地处长江下游,与淮河之间没有直接的通道,解决军粮和辎重的运输,是北上争霸的最大问题 。吴国拥有强大的水军,战船数量可观,境内及其周边小国,河网密布,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是摆在吴王夫差面前的当务之急 。在此情况下,如果有人建议修一条连接长江和淮河的水道,必然能够得到夫差肯定和支持 。因此有人说,这条建议是范蠡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疲敝吴国,以便为越国将来打败吴国创造条件 。
无独有偶,秦国也修筑了这样一个浩大的水利工程,叫郑国渠,却实实在在是韩国人想出的“疲秦之计” 。
战国末期,我国历史朝着建立同一国家的方向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 。秦国欲有事于东方,首当其冲的就是韩国,而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 。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计策,他以着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西行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之间开凿一条大型灌溉渠 。
当时,国家间的兼并战争十分剧烈,进行战争的是军队,支撑战争的却是经济实力 。在战国时期,农业经济是处在主导地位的,要想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以供长期的战争所需 。秦国本来就想发展水利,关中又是秦国的农业基地,所以很快地采纳了这一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 。工程自秦王政元年开始(前246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完工,人称郑国渠 。
然而,这两处“疲敌”的水利工程却收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郑国渠修成以后,秦国富强起来,最后并吞了诸侯各国 。而吴国,虽然没有证据直接证明就是因为修建邗沟而致使国家疲敝,但从强盛到衰败只有短短四年时间确是不争的事实 。
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关键在于两者的目的虽然相同——都是为了战争,为了称霸,但两者的用途却不同 。秦国的郑国渠是间接为了战争,直接用途是灌溉农田,增加粮食产量,而邗沟无论是设想还是实际用途都是直接为了战争 。
让我们来看一下事实 。
邗沟在前486年开通,夫差在前一年(前487年)讨伐鲁国,与鲁国订立盟约后于这年趁势伐齐,大概回来后就得意洋洋的乘上船了 。或许是太过顺利,兵力物资的运输已经不再成为头疼的问题,第二年(前485年)夫差又一次伐齐 。又过了两年,公元前483年,夫差又北上了,这次是召集鲁、卫二国国君在橐皋盟会 。次年(前482年)再一次北上与诸侯会盟于黄池 。在古代,诸侯会盟都是带着军队的,以显示势力,震慑入会者,让盟国自觉服从盟主,夫差也不例外 。一个江南水乡之国,五年间四次北上会、战鲁齐,甚至兵指中原,可见这条邗沟是多么地便利 。只不过我们见到的只是战争,没有见到邗沟对于农业的贡献 。
事实上,江淮地区水网密布,雨量充沛,农业上根本用不着这样一条水渠 。至于运输问题,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并没有多大规模,原来的水网结合陆地运输完全可以应付 。这和后来在此基础上修建大运河不同,那时中国已经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对内对外的战事在北方,人员的流动也向着北方,南方的粮食需要向北方运输,客观上需要这样一条水路运输线 。尽管这样,隋炀帝不顾民力,仍然落得了一个亡国的下场,何况生产力还不十分发达的春秋时期的吴国呢!
郑国渠不同,虽然他的真实目的是耗竭秦国国力,但他却和秦国想发展水利的想法是合拍的 。就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虽然怒不可遏,要杀掉郑国,但还是继续进行下去了 。郑国说得好,我虽然是作为间谍来到秦国的,但渠成却是对秦国有极大的好处 。我为韩国做的,只不过是延续几年寿命,而为秦国建立的却是万世之功 。事实的确如此,渠成,秦国引泾河水灌溉两岸盐碱地四万多顷,粮食产量成倍翻番增长 。关中从此沃野千里,秦国因此更加富强,因此这条渠也被命名为郑国渠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