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黄仁勋五年前就想元宇宙了?英伟达:不是为元宇宙而元宇宙

近一年 , 元宇宙成为热门概念 , 被称为“元宇宙创造工具”的英伟达Omniverse随之破圈被广泛关注 , 曾在GTC大会上以假乱真引起热议的“数字黄仁勋”就是用Omniverse制作的 。 然而实际上 , Omniverse最初出现并非因为元宇宙 , 更在元宇宙成为热词前 。
所以 , 为什么五年前英伟达CEO黄仁勋就开始推进Omniverse项目?“数字虫洞”的比喻有什么样的内涵?Omniverse究竟能做些什么?
元宇宙火了以后 , “第一感觉是我们的工作量翻了两三倍 , ”英伟达中国区Omniverse业务发展经理何展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内的采访人员采访时开玩笑道 。
英伟达在2019年推出实时3D设计协作工具Omniverse , 而黄仁勋提出想法并推进实施已是在五年前 。 Omniverse平台开发副总裁Richard Kerris曾在2021年4月的GTC大会上提到 , 英伟达已经为此花费了数年时间和数亿美元 。
黄仁勋曾在2021GTC大会上介绍道 , “Omniverse可以让个人模拟制造出遵从物理规律的共享3D虚拟世界” 。 在官网中 , 英伟达将Omniverse描述为“一个将3D世界连接到共享虚拟世界的平台” , 可完成实时3D设计协作和虚拟世界模拟 , 将图形、AI、模拟和可扩展计算整合到一个平台上 。
所以Omniverse可以做些什么呢?
比如可以解决基站布局设计难题 。 如何投入最小、最高效建设基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 , Omniverse可以帮助其完成5G基站数字孪生模拟 , 建立每个地方的人流、数量、时间分布的数据模型 , 完成城市模拟及AI算法评估 。 也比如在山火出现时 , 可以通过Omniverse模拟预测山火的蔓延路径和规模 , 从而得到抑制火势的最佳策略 。
没有元宇宙时就有的元宇宙工具 , 为何创生?
最简单的理解 , Omniverse本质就是让原本不相通的软件相融合的平台 。
何展举了一个例子 , 建筑设计师在做室内装修渲染时会用到很多软件工具 , 而这些软件并不属于同一家软件公司 , 数据互不相通 , 格式转换困难 。 Omniverse平台就是让不同工具(软件)在一个界面内同时操作 , 省去大量的时间 。
所以英伟达这样一家定义了GPU , 彻底改变了并行计算的人工智能计算公司为何会想到推出Omniverse?
“在四五年前 , 我们就开始想未来大家说的数字虚拟世界(元宇宙) , 在那个世界里如人、物、场景等各种数字资产的构建 , 都需要设计师、美术家、艺术家等各种各样的创意人员 。 他们一直是英伟达用户 , 我们的技术迭代就建立在对他们痛点的洞察 。 ”何展表示 。
在2017年 , 英伟达第一次发布了AR/VR视频 , 从那个时候开始 , 英伟达开始展露Omniverse的初步想法 。 2018年 , 英伟达发布了实时光线技术 , 将实时光线追踪与AI结合起来落地应用 。
“实时光线追踪技术让我们看到一个新的可能 , 它可能会给创意市场增加2000-3000亿美金市场 , 促进设计师用这样的技术做出他的作品 。 有了图形可视化与AI之后 , 后来发现还可以结合以前做的物理学引擎、XR技术 , 之后就进一步衍生出把这个技术打造成一个平台的想法 。 后来发布的Omniverse就是包含各种渲染技术提升的结果 。 ”何展表示 。
回到最初的问题 , 对于Omniverse最初为何出现 , 何展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总结道 , “Omniverse不是为了元宇宙而元宇宙 , 而是在技术不断迭代的过程中走到了这一步 。 在不同时间段内 , 针对客户的应用、几大类技术都成熟了 , 这时我们就认为未来可能会用这些技术创造新的数字3D世界 , 或者说元宇宙 , 这个平台就自然而然打上了元宇宙的标签 。 ”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 , 在元宇宙概念没有火热之前 , Omniverse在宣传的很多时候都会跟元宇宙进行关联 , 而随着元宇宙概念成为热门 , 英伟达官方的新闻稿却开始回避使用元宇宙 , 更多强调3D虚拟世界 。 同时 , 在采访人员的采访过程中 , 英伟达的几位采访对象也一直试图避免完全与元宇宙挂钩 。
一位接近英伟达的人士解答道 , “元宇宙概念还在不断孕育生长的过程中 , 就像互联网刚刚诞生的时候 , 没有办法站到那个原点看20年后的今天 。 关于元宇宙现在更多是概念性的内容 , 每家厂商都会讲述自己元宇宙的梦想 , 而这些元宇宙的梦想有些比较切合实际 , 有些会用乌托邦或很科幻的角度去描述 , 还没有真正落地 。 而在整个业界都在讨论元宇宙的时候 , 英伟达会更想回归到技术本身 , 希望更多开发者、创作者看到Omniverse能够为他们带来什么 , 最核心的是技术改变他们的工作与创作 。 ”
总结Omniverse能实现的功能 , 第一件就是融合不同工具(软件) , 第二则是处理大量数据 , 做实时渲染 , 比如央视《飞向月球2》纪录片要处理3TB级别数据完成月球模拟 。 第三类 , 则有AI参与其中 , 如气象模拟仿真 , 用图形可视化方式分析飓风走向 。
“实现元宇宙的技术能力 , 一定包括数据中心级别的算力平台 , ”何展表示 。 比如Earth-2数字孪生模拟2035年、2060年地球的气候状态 , 这些都需要巨大的算力 。
黄仁勋为何称Omniverse为“数字虫洞”?隐喻了什么?
“Omniverse与游戏引擎大不相同 , 其是面向数据中心规模设计的 , 有朝一日有望能达到全球数据规模 。 Omniverse的基础是USD(Universal Scene Deion , 通用场景描述) , 本质上是一个数字虫洞 。 将人和计算机连接到Omniverse , 并将一个Omniverse世界连接到另一个世界 , USD之于Omniverse就像HTML网页之于网站 , ”在2021下半年的GTC大会上 , 英伟达CEO黄仁勋说了一段并不那么容易理解的话 。
首先需要理解USD(通用场景描述) , “USD的初衷 , 就是解决不同厂商、不同软件数据格式之间的不兼容性 , 或需要反复导入导出” ,英伟达高级解决方案架构师宋毅明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 。
USD由动画公司皮克斯最先提出 。 在动画的制作流程中 , 不同的分工会涉及不同的设计软件工具 , 那么在协同工作时 , 就需要进行格式转换等繁琐工作 。 后来 , 皮克斯提出统一场景的格式USD并在2016年对其开源 , 不同软件制作的3D内容由此可以统一使用USD格式 , 《驯龙高手3:隐秘的世界》就是用此方法制作出来的 。
“以PPT举例 , 可能5个人打开同一个PPT , 公用数据流 , 一个人的更改另一个人可以马上看到 。 基于USD格式 , 则是在三维场景 , 一个人的更改另一个人可以即时看到 , 方便沟通和协作 。 ”宋毅明表示 。
虫洞(Wormhole)则基于爱因斯坦场方程的特殊解 , 是连接时空中不同点的推测结构 。 可以将虫洞想象为一个隧道 , 两端位于时空的不同点(不同的位置 , 不同的时间点 , 或两者兼而有之) 。
平台|黄仁勋五年前就想元宇宙了?英伟达:不是为元宇宙而元宇宙
文章图片

“虫洞”模拟图
以宝马数字孪生工厂的案例来理解“数字虫洞”的比喻可能更为直接 。
宋毅明认为 , 数字孪生最主要的目的是 , 把在真实世界里很难达到 , 或需要高成本达到的事情 , 放在虚拟世界里以较小的成本达到 。 在宝马的数字孪生工厂中可以搭建生产线 , 或用仿真的方式试验汽车 , 通过构建模型来看物理效果与真实产出的特性 , 就可以以很低成本知道方案是否可行 , 之后再在真实世界中建造这样的产线 。
【平台|黄仁勋五年前就想元宇宙了?英伟达:不是为元宇宙而元宇宙】如此 , Omniverse就成为虚拟3D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数字虫洞” , 通过它 , 虚拟与真实两个世界相互关联 , 形成互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