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如何虚心纳谏?将武将进献美女遣散出宫
宋仁宗庆历年间,谏官王素听朝内外有人谣传说,武将王德用向皇帝进献了几个美女,竟然被宋仁宗“笑纳” 。王素也不去调查核实,立即在朝会上就此事批评宋仁宗耽于美色 。宋仁宗颇不高兴地说:“这是内宫的事情,你从何得知?”王素说:“我是谏官,规谏乃职责所在,哪怕是对于风闻之事,也可知无不言 。陛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何必追问从何得知呢?”宋仁宗听后,呵呵一笑说:“确有其事,几位美女在朕左右,颇为亲近,难道有什么问题吗?”王素急忙回答说:“倘若疏远,倒也无妨 。我之所以提出此事,正是担心陛下与她们过于亲近啊 。”宋仁宗听了王素的话,忽然有所醒悟,吩咐近侍,对王德用进献的美女,每人打发300贯钱,立刻把她们遣散出宫 。晏建怀
可以看出,王素规谏皇帝,不过是道听途说的谣言罢了,王素既不核实,又不隐讳,还直截了当向皇帝提出批评,要求纠正,难道王素胆大包天?其实,并非王素的胆子就真的那么大,王素这么做,不过是执行了宋朝的一项监察制度——“风闻言事”制度而已 。宋朝为广开言路,实现规谏皇帝、纠察百官的目的,吸收了历代优秀的监察制度,允许言官“风闻言事” 。正如王安石所说:“许风闻言事者,不问其言所从来,又不责言之必实 。若他人言不实,即得诬告及上书诈不实之罪 。谏官、御史则虽失实,亦不加罪,此是许风闻言事 。”他人规谏或弹劾,不实者将获罪;而言官即使失实,也不追责,不用担心秋后算账 。言官没有后顾之忧,他们的批评、意见便如雪片一样飞向了皇帝的案头,谣言在这种时候由民间进入了庙堂,由耳语变成了文字,既能“正人主”,又能“绳百僚”,上上下下闻之色变 。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民间纷传宫中重金“雇佣奶妈” 。左谏议大夫刘安世奇怪了,皇帝才14岁,还未娶皇后,雇奶妈做什么?他猜想可能是以雇奶妈之名,行搜美女之实,便上了一道奏章,并在朝会上对“垂帘听政”的高太后和宋哲宗说:“陛下正当年少,没有娶后却亲近女色,这是天下不幸 。希望太后保佑陛下身体,为祖宗社稷着想,清闲之余,引导陛下多研读经史,让博学的大臣教他古今治乱要义,努力增加学问,不要沉迷轻浮之好 。”一番话说得宋哲宗惭愧地低下了头 。高太后见状,赶紧打圆场说:“这是谣言,这是谣言,不要轻信谣言 。”尽管此番对皇帝的规谏被高太后暂时圆了过去,但对于言官提出的意见,作为当权者的高太后,依然不能等闲视之 。第二天,高太后便把宰相吕大防找来,希望他做做刘安世的工作,让他别再拿谣言说事了 。谁知,吕大防却以“宰相不能私见言官”为由,搪塞了过去 。无奈之下,高太后只好在自己和孙皇帝身上纠错,从此,宫中再也没发生过“雇佣奶妈”的荒唐事了 。
苏东坡曾经向宋神宗上过一书,其中有几句话谈到了这种监察制度,大意是说:“祖宗委任谏官御史,从未因他们说话不当而给予重处 。纵然偶有薄责,随即也会越级提升 。允许他们风闻言事,而不必在规谏皇帝、弹劾大臣时察言观色 。往往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 。”这一段话,基本代表了宋代“风闻言事”制度的特点和效果,既然皇帝和宰相都能认错追责,其余百官自不待言 。倘要别人不信谣、不传谣,唯有谨言慎行,勤政廉洁 。
【宋仁宗如何虚心纳谏?将武将进献美女遣散出宫】所以,谣言止于智者,也止于良好的制度 。试想,朝廷专门禄养一批官员,以挑剔皇帝和百官的毛病为职业,挑剔越多,业绩越好,而且无须担心打击报复,这种架构下,谁还敢以身试法?
推荐阅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紫禁城竟没一个厕所 慈禧太后如何解决内急
- 秦二世胡亥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秦二世胡亥
- 揭秘卫子夫是如何追逐皇帝的爱好和趣味的?
- 耶律璟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如何评价耶律璟?
- 古代如何放假 唐代3个黄金周 宋代春节一个月
- 古代富商是如何让郑板桥给自己画画的
- 武则天“禁屠”趣事 如何能让老百姓不吃肉
- 神雕侠侣中是如何设定霍都这一人物经历的?
- 红拂女是如何从一个歌妓侍女成为一品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