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 科举考生因名字谐音不好而丢状元
如果说考试是一种产业,那么在这个产业中的竞争是可想而知的 。对于中国来说,这种产业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现在的考试制度和古代的科举亦是异曲同工,尽管我们现在叫做考试,古代叫做科举,但是性质又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在古代科举的结果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道路 。
对于学而仕的古代,现代的考试制度选举出的人才有了更多选择的可能 。相比古代科举制度造成的金字塔选拔,现代的考试优势是,你可以有其他的选择 。在古代,丢了状元,你也许就再也不会有机会摘取状元的皇冠 。古代科举考试居然有因为自己名字的谐音不好,丢了原本已经到手的状元的奇事 。
那么这个关于“丢了状元”的故事是怎样的呢?
顺治十二年,本拟定的状元是太仓人王揆,唱名的时候,顺治帝因读音相同想起了《王魁负桂英》这个流传极广的剧本 。剧中的王魁是个负心汉,中了状元抛了糟糠之妻 。接着唱名大臣的话音,顺治帝脱口说了句玩笑话:“是负心的王魁耶?”皇帝金口玉言,王揆马上就被抑为了第三甲 。
无独有偶,同治七年科考,江苏人王国钧被初定为一甲,但也是自己的名字给自己惹了麻烦 。
其实,国钧这个名字还是不错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赠樊著作》诗云:“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国钧 。”国钧者,国家重任也 。可是,要把“王国钧”连起来读,就是“亡国君”的谐音 。这可是大忌讳 。因此,当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听到这个名字后,甚是不悦 。太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王国钧遂被抑置三甲 。
【趣闻 科举考生因名字谐音不好而丢状元】对于这样的奇事轶闻,在古代也很多 。只不过被大家记住的少之又少 。今日道来也是茶余饭后的插诨打科 。历史总会过,但是弥留的印记会被有心人记住 。记录下来,告诉后人曾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
推荐阅读
- 历史趣闻 揭古人因吃饭引发的大事件!
- 趣闻 欧洲认定肥胖也算是残障受法律保护
- 演义趣闻 楚汉之争中被遗忘的那群人
- 张祚的故事 张祚趣闻轶事有哪些前凉皇帝
- 北凉沮渠牧犍的故事 沮渠牧犍趣闻轶事有哪些
- 唐朝科举制度简介 唐朝的科举竞争究竟有多激烈
- 演义趣闻 唐朝末代皇帝跟崇祯皇帝谥号仅一字之差
- 三国趣闻 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何不用火箭
- 明代的科举考试到底是如何评定试卷的?
- 不得不服!古代科举考试考生的作弊手段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