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科举考试到底是如何评定试卷的?

今天的“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考试相比,难度其实是非常低的 。如果把科举考试称作“独木桥”,高考简直就是“高速公路” 。
明代的官办学校,中央学校叫“国子监”,地方学校叫“儒学” 。国子监的学生叫“监生”,即“太学生” 。地方儒学按照行政级别,分为府学、州学、县学,学生叫“生员”,俗称“秀才” 。明代府、州、县学的生员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小县则四五人),考取的难度可见一斑 。“秀才”算是有了“功名”,属于士大夫阶层,有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可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 。若是打官司输了,百姓可以打屁股,但对秀才只能打手心 。明代秀才着装也与众不同,戴“头巾”,着“蓝衫”,样式也是朝廷统一制定的,是身份的标志,不是任何人都能随便穿的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其次称“增生”,三等为“附生”,其中“禀生”公家还按月发给廪米六斗 。
现在的本科大学虽然没有考秀才难,但至少是全国或全省组织的统考,所以从形式上来说,“高考”还是高级别的考试,但最多相当于明代的“乡试” 。
乡试是一省范围内考试,参加者为秀才,考中者就是“举人” 。中举之后,就算正式进入了统治阶级,可以被人称做“老爷” 。举人有做官的资格,可以在吏部候缺,如果国家有缺的话直接可以当官,担任教职,去做学官,还有机会参加大选,谋个候补知县之类的小官 。当然可以既可以继续上进,参加会试,谋求更大的政治前途 。但考中进士就更难了,明代一科少的全国不足百人,多的也只有两三百人 。
明代的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 。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 。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称为“举人”,举人原则上即有选官的资格 。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这就是顶级冲刺了 。
乡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 。每个考生一个考试场,是单间,这种单间即“号”,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 。考生进去之前先搜身,每人发三根蜡烛,进去后房门马上封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 。考生答卷完毕将试卷交受卷官,试卷送弥封所 。剩下来就是考官评卷,考生等消息了 。
明代的试卷的评阅,是十分严格也是非常公正的,正常情况下是没有作弊的可能,否则将受到严厉惩罚,直到杀头 。
首先,明代评阅乡试试卷的人员要求很高 。评阅人员,一是考试官,二是同考试官 。考试官与同考试官,任职务条件一般为科举资历必须是贡士以上资格,并且必须是外省人,必须是在职的府、州、县学教官 。这些人很内行,也是在职人员,是不敢徇私舞弊的 。
其二,防范措施严密 。即使有胆敢徇私舞弊的,作弊成功的概率也太小 。明代乡试试卷的评阅大致有五道程序: 一是应试者答卷完毕后,将试卷交受卷官,经过吏员的弥封、糊名,再由受卷官收回,盖上戮印后,送至弥封所 。二是弥封官将试卷折登、弥封、糊名、编号,交誊录所 。考生试卷经过统一誊录,很难留下作弊暗号 。三是誊录官将考卷用朱笔誊录后,交对读所校对 。对读后,交收掌所收藏 。四是改卷开始,试卷先交同考试官评阅 。同考试官看中的试卷,向主考试官推荐 。五是主考试官再将这些被推荐的试卷进行评阅 。整个过程,均由内外监试官监督 。
其三,问卷中的分工负责与相互监督 。明代科举考试试卷评阅的具体办法,一是在试卷评阅后,必须由改卷人员签名并写下评语 。二是一份试卷不由一人评阅,而由三至四人评阅 。考生的实际水平,并非一个说了算,保证了评卷的公正性 。
其四,试卷水平有横向比较 。明代乡试卷少有客观答案,所以试卷评阅过程中必须相互比较,评出优劣 。方法有: 对比评阅法、词句评阅法、证据考察评阅法、经义衡量评阅法等 。
对比批改法,即用一卷与同科其他试卷答题之比较,来评阅考生的试卷 。此法的特点是通过比较来权衡试卷的优劣,具有鲜明的对比性 。采用对比法,一是同场其他考生的答卷相互比较,实行“货比货”,这种方法使用较多 。二是对照当时流行的所谓“时作”,比对模本,相比之下见出高下 。
词句评阅法,即考试官对考生答卷中的词句作出评价的一种评阅方法 。判断的方式主要是词句是否简明扼要,文字是否简练明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