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子夫只是汉武帝的生育机器?刘彻最爱王夫人( 三 )


不想,卫夫人抢先一步生下了皇长子,帮他解决了根本性的政治问题,29岁的汉武帝喜不自胜,命人作《皇太子赋》,又册封皇长子的生母为皇后,等于宣告襁褓中的刘据就是皇太子 。但是,在做出政治姿态之后,汉武帝却迟迟没有完成太子册封的程序,一拖就拖了7年 。
为什么?因为他宠爱的少女此后也产下了儿子,汉武帝当然可以选择学习他的父亲景帝,在自己的儿子中从容考察,也省得出现废立的麻烦 。
不过,按照汉家的法度,皇后的母家同样属于宗室之列,王夫人家族在史书上的缺载,似乎也说明其娘家力量的薄弱,甚至找不出一个可以被汉武帝“抬举”领兵的人才,进而以战功封侯 。在这一点上,卫氏家族可谓人才济济,自公元前129年开始,公元前128年、127年、124年,连续4次,卫青创造边功奇迹 。
公元前123年春夏,卫青为大将军两次率10万骑兵攻匈奴,他的外甥霍去病也崭露头角获封冠军侯,以军功创造了一门五侯的奇迹 。
面对卫皇后娘家的强势崛起,汉武帝无法犹豫了,终于在公元前122年,册立时年7岁的皇长子刘据为太子,对于他的爱人之子,则只能在几年后封王补偿 。
有意思的是,详细记载齐王刘闳、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册封前后文书的《史记·三王世家》的最开头就是“大司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 。这个大司马就是霍去病,也就是太子刘据的表哥,皇后的亲外甥,在他去世的当年,公元前117年,领衔上疏,请封汉武帝三子为王 。
可想而知,这是汉武帝最宠爱的少年将军做前锋的一次攻击,为维护太子的地位,催促皇帝确定诸子的名分 。皇帝同意了 。
按照《史记》的记载,王夫人早逝,之后李夫人有宠 。阉人李延年送妹妹入宫的故事,《汉书》写得更详细:
“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
一首唱美女的歌听罢,汉武帝为什么会叹息?关键还在“北方有佳人”和“佳人难再得”上,王夫人是赵女,李夫人是中山人,都是当时的北方,李延年作为汉武帝的男宠,自然知道他的情感G点在什么地方 。此时再由平阳公主引出李延年的妹妹,自然水到渠成 。
再回顾下平阳公主送卫子夫的情景,我们就能发现,她最初给汉武帝推荐的是一群“良家”女子,目的很清晰,满足自己兄弟“求子”的需要 。
另一次在史书中出场,是平阳公主守寡之后问谁可以再嫁,旁人告诉他大将军卫青一家子最牛,公主很好笑,说这家人之前是我的从人奴仆,合适吗?人家告诉她,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 。
然后呢?平阳公主就下嫁了卫青 。说明什么?她明白自己兄弟需要笼络卫氏家族的需求 。
再一次,就是送李夫人进宫,她在满足皇帝的什么需求?只能是填补汉武帝的情感空白,让他脱离对王夫人的怀念 。不料,李夫人入宫后也早逝,之后有记载的女宠就只有三人,尹婕妤、邢夫人和钩弋夫人 。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尹婕妤等人“更有宠”,却被评价为“然皆以倡见,非王侯有土之士女,不可以配人主也 。”换言之,出身歌妓、舞姬,地位低下,不足以做皇帝的配偶,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卫子夫是平阳公主的歌姬,李夫人是“以倡进”,怎么就可以“配人主”了呢?
看似自相矛盾,答案实际是在汉武帝的诸位男宠身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