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足球”运动有多厉害?( 二 )


在南宋的京城临安,城内娱乐场所之间,凡宽阔处都成了市民练习踢球的地方,甚至还有了专门研究和传授这种踢球技术的职业蹴踘俱乐部:齐云社 。你可不要以为那是说相声的,郭德纲那叫德云社,齐云社又叫圆社,南宋掌故专家陈元靓认为:“若论风流,无过圆社”要当个风流少年,不会踢球,不入圆社,哪可怎么行!
【宋朝的“足球”运动有多厉害?】踘就风气如此盛行,一些商家也抓住商机,拼命将自己的生意与踘就挂上钩,于是,专门零沽散卖的小酒店唤作了“角球店”,还有一位叫黄尖嘴的商人,则开设了一间“蹴球茶坊” 。可见,蹴踘在宋朝是多么热门的一项运动 。
蹴踘所踢的球是用皮子缝合而成,里面塞满羽毛一类的填充物 。最初是两片皮子,后来改为六片、八片,宋代的球壳一般要用十张或者十二张牛皮缝合 。当时有一句流行语,官府人员希望将棘手公务化为轻松便利,常常会打这样的比喻:用十张牛皮缝做一大气球去踢 。后来,球里面的羽毛类填充物也被用动物膀胱代替,膀胱可以吹气,这就使实心球发展成了充气球 。一只好的气球要求“角嵌斜平缝不偏”、“须交碎凑十分圆 。”球的重量也有规定:正重十二两 。
宋代蹴踘的比赛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白打,一种是筑球 。
所谓白打,就是不需要球门,更像是控球、颠球的技术表演,宋人说蹴踘要“身如立笔,手如捉物 。身要旋安,脚要活立 。”一群人围着一个气球踢,要将球踢得高、踢得稳,“失踘为耻,久不堕为乐”,跟今天女孩儿围在一起踢键子一个道理 。白打的场地是圈起来的,不能出界,但人数没有限制,一到十人都可以 。气球起码要腾升到一丈八尺的高度,才算“好看”的标准 。像高俅那般,球儿似乎跟粘在身上一样,就是白打表演 。筑球是利用球门进行对抗的蹴踘比赛,参加运动的人需分为两队,每队16人,分为球头、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 。乍一听这些名称,以为是今天足球的前锋、后卫、自由人,其实全不是那回事 。筑球所谓的对抗,并不是互相争球对抗,而是两队轮流射门,充其量只能算是点球大战 。
筑球的球场没有边界,你爱跑多远就跑多远去,有本事带着个球跑个马拉松也没有关系 。但毕竟没有人会这么跑远去,因为球门有固定位置 。筑球的运动场地没有明确尺寸,但有明确尺寸的球门,那是两根高三丈二尺的木柱,木柱相距二尺八寸,网阔九尺五寸,球门上有一个直径三尺左右的球网,叫“风流眼”,进球门不算进网眼才算得分 。
与今天的足球比赛设相向两个球门并且各有各的守门员不同,宋朝的筑球两队共用一个球门,共射一个“风流眼”,也没有守门员,谁射进得多谁就算赢 。所以,蹴踘跟现代足球其实没有多少可比性,如果你一定要把蹴踘说成是现代足球的起源,除非你承认屈原投江是现代跳水运动的先驱 。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场筑球比赛,比赛是围绕着双方的球头进行的:
在一片笛响鼓鸣声中,两队分别站在球门两侧,左侧的左军先上场,由球手将气球踢得团团转,引来围观的阵阵喝彩,踢过数遭,再有两个次球头小踢几下,待其端正,再把球传给球头,球头拉开步子,大步将球踢进“风流眼” 。不要小看了它的难度!要射中这种高达三丈的单球门上的小小风流眼,绝对需要踘就技巧高绝者才能胜任 。球射过了风流眼,右军上来将球接住,也这么捣鼓,然后传给自己的球头,右军的球头若也能射中风流眼,那就继续,如果失误,那就失一球 。正式比赛是左右军同赛三次或五次 。胜者被赐赏银杯锦绣,败了的球头要受“吃鞭”的惩罚 。
总而言之,两队虽说对抗,但是没有任何身体的接触,所以,要说它是现代足球的起源,实在有些说不过去,难以自圆其说 。
不过,能不能进奥林匹克大宋人民并不在乎,这种土生土长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却深受大宋人民的热爱 。在踘就的市民中,文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像前面说过的丁谓和柳进士,还有宣和年间宋徽宗朝号称“浪子宰相”的李邦彦,都是儒林中人 。
宋徽宗对道教特别感兴趣,曾经自号道君皇帝,他强调“体欲常运”、“吐故纳新”,在他看来,蹴踘就是这么一个运动,所以他也热衷于踢球,并且提出春天身体需要吐故纳新最适宜踘就 。在他的倡导下,宋代城市踘就在春天最为兴盛 。这位皇帝的球技据说也十分了得,简直堪比宋代的贝克汉姆 。不过他比小贝还要厉害,小贝犯规要吃黄牌甚至被红牌罚下场,赵佶同志永远不会被罚,他担任球头的球队也总是只赢不输,输了的球头要吃鞭认罚,谁有打皇帝老子的鞭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