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比范进还倒霉的清朝长沙“高考”生

一年一度的高考再度上演 ,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 艰难、渺茫、悲惨得很 。这里讲一个关于古代“高考”(科举)的故事吧 , 比今天还要艰难、渺茫、悲惨呢!
想必 , 大家对清朝著名作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里的重要角色范进的印象很深刻了吧 , 几乎人人都把他当成了科举[古代的高考]受害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此人20岁开始参加科举 , 考了漫长的34年 , 直到54岁才成为秀才;而后不顾岳父胡屠户的冷嘲热讽 , 瞒着家人参加了乡试 , 竟运来废铁成金 , 得到主考官的同情 , 终于让他高中了举人 。
其实 , 在封建科举场上 , 比范进更加倒霉、更加背运的人还大有所在 。下面讲一个清末民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上记载的故事吧 。
在湖南长沙有个姓易的人 , 曾经当过门丁 , 多年节衣缩食、省吃俭用 , 积攒了一些钱 , 就让自己的儿子上了私塾 。孩子很聪明 , 文章写得不错 , 于是 , 父亲老易就想让他去走科举之路 , 考秀才、中举人 , “学而优则仕” 。但是 , 清朝律法有规定:“倡优隶卒及其子孙概不准入考捐监 。”门丁属于隶卒 , 按规定小易是出身卑下 , 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但是 , 老易总算还有些银子 , 就想请人给儿子小易作保推荐 。
然而 , 童生们都强烈反对 , 谁也不敢担这个风险 。想考试却报不了名 , 这可怎么办呢?于是 , 情急之下 , 老易给小易出了个馊主意 , 冒用他族人的名字报了名 , 果然就顺利混进考场参加了科举 。过段时间 , 考试结果出来了 , 这小易还真是有料 , 成绩竟很不错 , 在全城数百考生中排到了头几名 。
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 小易冒名参加考试的事儿 , 很快就被同场考试的童生们知道了 。于是 , 群起哗然 , 煽风点火 , 声势甚涨 。事情闹到了湖南学政(相当于今天的省教育厅长和招生考试院院长)陆宝忠那里 , 陆学政自然不敢怠慢:一个贱民的儿子 , 竟能考第一?他将信将疑地仔细审阅了小易的试卷 , 果然 , 文章清通典雅 , 字也写得好 , 简直没什么可挑剔的 , 令陆学政大为赏识 。陆学政遂怀了爱才之心 , 同时也为了给闹事的童生们一个交代 , 就对他们说 , 特殊情况 , 特殊处理 。我们就来个破例吧 , 重新开一场考试 , 你们再PK一回 。
没成想 , 这数百童生竟一致不买学政大人的账 , 异口同声地说 , 有贱民参加考试 , 违反大清律例 , 我们坚决罢考!若学政大人不给我们做主 , 我们就去巡抚大人那里讨个公道 , 再不行就上京控告 。这一来 , 陆学政害怕了 , 弄不好 , 出了大事 , 吃不了得兜着走 , 丢了乌纱帽是一码事 , 甚至连小命也难保 。于是 , 他就干脆把小易从科举黄榜上除了名 。
【揭秘:比范进还倒霉的清朝长沙“高考”生】就这样 , 才华出众、学问广博的小易 , 仅因为是门丁隶卒的后代 , 便只好泪别科举 , 连进考场的资格都没有!这还不倒霉、不悲惨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