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功到底能不能打?戚继光无视武林高手( 二 )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汉以后,中国的武士、游侠阶层在现实中消失了,但在文艺作品中却获得了新生,并日益“壮大”起来 。而且,离开了现实的校验、提醒,侠客们的武功也日渐高强,以至于“出神入化” 。
中国武侠文艺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唐代 。唐诗中就多有以“侠”、“剑”入诗之作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李白《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区区20个字,传达出来的“武侠”意象却已十分高明:武功精湛,深不可测;行踪飘忽,凡眼难睹…… 这种意象与中国文化艺术“写意不写形”的特点恰相符合 。
不过,唐朝真正的武侠文艺出现在唐传奇中 。唐传奇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唐传奇中国小说开始摆脱史家的“实录”传统,进行艺术虚构,小说真正成为作家的自觉创作 。唐传奇中的名篇《虬髯客传》、《聂隐娘》、《红线》、《昆仑奴》等豪侠故事开中国武侠文艺之先河 。金庸先生就十分推崇《虬髯客传》,认为此文“或者可以说是我国武侠小说的鼻祖” 。唐传奇中的武功已是十分高强,如《聂隐娘》中的刺客“空空儿”的武功:“人莫能窥其用,鬼莫得蹑其踪”,他出手只是一招,一击不中,即飘然远去,绝不出第二招,而且“才未逾一更,已千里矣”,可见轻功十分了得 。这已远不是先秦刺客所能比 。如《史记刺客列传》所记专诸、豫让、荆轲等人,只是处心积虑偷袭刺杀对象,一击之后,不论中或不中,几乎只能束手待毙了 。他们若有空空儿百分之一的本领,历史就要改写了 。赖文学虚构之赐,中国侠客们的武术水平大大提升了 。
到晚清,出现了一部真正典型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即《三侠五义》 。据台湾学者何洪生先生的研究,《七侠五义》及其续书所创造或大加发挥的元素如点穴、暗器、剑诀、轻功、闷香、夜行衣、各种机关埋伏等等,对后来的武侠小说之内容素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此书可以说是中国武侠小说史上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 。
一入民国,随着报刊杂志、出版业的兴起,武侠小说也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涌现出像平江不肖生、赵焕亭、王度庐、还珠楼主等一大批武侠小说名家,武侠小说几乎占了民国小说出版数量的大部分 。“还珠楼主”李寿民的《蜀山剑侠传》竟然长达五百万言 。这一时期,大批的武术绝技、功法被创造出来 。如赵焕亭在其《奇侠精忠传》中首创服食千年灵芝以使功力大增的方法,这一元素在后来的武侠小说中比比皆是 。武侠小说逐渐文人化,其受众不再局限于一般市民,欣赏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也开始趋之若鹜 。这正是近些年来金庸被抬上庙堂的主要原因 。
表演与格斗并行不悖
秦、汉以后,虽然没有武士阶层、缺乏体制性的格斗比赛的支持,但在现实生活中,中国武术仍在发展—日益向套路表演的方向发展,既有单人套路,又有对练套路 。套路表演不以实战为目的,而以健身、娱乐为目的,逐渐与舞蹈、戏剧融合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这里的舞剑就是套路表演 。唐时武术套路表演已相当成熟 。杜甫的名诗《剑器行》描写的就是唐朝著名艺人公孙大娘舞剑的景象:“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这就是把剑术与舞蹈相融合的一种表演 。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他的剑术也主要是用来表演的 。
中国武术长期专于套路表演,缺乏实战性,对这一点,自古以来就多有批评者 。比如,戚继光就极为反对军中流行的那些受民间武术影响的花拳绣腿 。他说,“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真可对搏打者 。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 。《纪效新书》中也载有一套拳法,即“三十二势长拳”,但是用来做体操锻炼的,戚继光说得很清楚:“拳法似无预於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 。”
民国以来,武术被尊为“国术”,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中国武术天下无敌 。但中国武术的实战能力究竟如何,我们却很难拿出可靠的证据 。有关中国武术天下无敌的说法,其证据主要是近代以来关于霍元甲、陈真、黄飞鸿、叶问、李小龙等等的小说与影视作品 。
实际上,真正的武林高手,都是在职业化的背景下,用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通过大量的实战搏击而练就的,胜负凭的是力量、速度、技术、经验等因素的综合 。靠口授心传,苦读某本“秘笈”,或在深山老林中观摩某种动物的动作,一朝顿悟而成绝世高手,纯属小说家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