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被毒贩炸亡,26年后警察儿子也缉毒牺牲,最后遗言:还没吃饭( 二 )


二儿子张子兵回忆 , 父亲曾为了追回一个村民被盗的耕牛 , 连续在山里奔波数日 , 到家的时候已是满身污泥 , 双脚磨出了血泡 , 他不禁问:“爸爸 , 为一头牛那么拼命 , 值得吗?”父亲对他说:“村民靠着耕牛生活呢 , 找回耕牛就是为他们找回生活的希望 。 ”
【父亲被毒贩炸亡,26年后警察儿子也缉毒牺牲,最后遗言:还没吃饭】
在同事的印象里 , 老张无论走到哪里 , 都要随身携带一个本子 。 谁家有困难 , 哪里有纠纷 , 群众有啥意见 , 他都一一记下 。 对于那些困难群众 , 张从顺都会义不容辞地施以援手 。
在一次在抓捕盗窃嫌疑人时 , 嫌疑人的妻子刚刚做完手术 , 生活困难 , 张从顺就帮忙到民政部门为他们申请补助;有次一个村民因为腰伤 , 在床上躺了半个月 , 收不了稻谷 , 心焦不已 , 张从顺得知后带人一连干了三天 。
有了这位热心的所长 , 平日里老百姓们不管大事小事 , 总爱往所里跑 。
这些年来镇守边境 , 缉毒也是张从顺经常遇到的任务 。 有一次 , 他接到群众举报 , 边境发现了两名毒贩 。 张从顺连晚饭都来不及吃 , 在连夜追了10多公里的路后 , 他不仅赤手空拳制服了准备逃跑的毒贩 , 还缴获了1400克毒品 。
1994年9月1日 , 张从顺在接到一则举报后 , 像往常的行动一样马不停蹄地出发了 。 妻子彭太珍至今记得出事那天 , 老张还给了她十块钱买面粉 , 说让她带着三个孩子包顿饺子 , 让孩子们高兴高兴 。 可是孩子们却再也没有等到爸爸回来 。

03-“咱又不是烂泥扶不上墙 。 ”
当了一辈子的警察 , 张从顺以一种最悲壮的方式离开了他热爱的岗位和一方百姓 。 因为常年拿自己的钱帮扶群众 , 身后 , 他留给妻儿的财产只有三张木板床、一个旧衣柜以及还未来得及报销的851元发票……
张从顺牺牲后 , 同事们多次上门去慰问彭太珍 , 但她总是强忍悲痛 , 不提要求 , 也不讲困难 。 十几年时间里 , 彭太珍坚持省吃俭用 , 含辛茹苦地将三个孩子拉扯成人 , 并将他们送入了公安队伍 。
有人问:
“老张牺牲了 , 您怎么还舍得让他们三兄弟当警察?”
彭太珍说:
“老张跟我说过 , 没有警察 , 哪来的安宁?老张没做完的 , 让孩子们接着做吧 。 ”
在母亲的支持下 , 在张从顺牺牲后的第二年 , 大儿子张子成放弃了去银行工作的机会 , 选择成为一名警察 。 若干年后 , 二儿子张子兵和小儿子张子权也先后考入了云南警官学校 。
穿上警服的那一刻 , 童年往事历历在目地爬上了三兄弟的心头 。 父亲在世的时候 , 常带着他们去边境 , 指着那里的界碑告诉孩子们:“这一边刻的是“中国” , 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 你们长大后要保护它不受侵犯 。 ”

高大的父亲穿着警服 , 伫立在界碑前的英姿从那时起深深镌刻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 长大后 , 张子权毅然决定要走当年父亲未走完的那条路 。
2011年2月 , 张子权突然神秘地告诉二哥 , 他已经申请调到禁毒支队了 , 不要告诉妈妈 。 原来在这之前 , 他一直在禁赌支队工作 。
调任禁毒支队后 , 父亲生前的老同事黄涌不愿看到老张的后代涉险 , 特意将张子权调去做了内勤 , 但是张子权觉得很委屈 , 跑到他家哭了一场:“咱又不是烂泥扶不上墙 。 ”
这就是张子权 , 他以父亲为标杆 , 却不想沾父亲的光 , 更不想给父亲丢脸 。 为了证明自己 , 他开始不顾危险地拼命办案 。
有一次 , 临沧禁毒支队去抓毒贩 , 碰上了一个骑摩托车冲出来的男人 , 同事们立刻去堵截 。 张子权意识到这个应该只是探路的 , 于是他只身跑到了摩托车冲出来的拐角处 , 果然发现里面有四个毒贩 。 当时毒贩们身上不仅有枪 , 还有手榴弹 , 张子权临危不惧 , 上前竟以一己之力同时制住了四人 。
“明知毒贩有枪 , 他仍然迎着危险上 , 冲在最前面” , 黄涌事后念此 , 不由得为他捏了一把汗 。 但是对于张子权而言 , 他的信念却是:
作为烈士的后代 , 他要做得更好!

04-“他有勇有谋 , 总能另辟蹊径找到突破口 。 ”
“每次出去办案他都自告奋勇 , 承担化装侦察、截堵抓捕等与毒贩面对面交锋的任务” , 这是同事张佳虎对张子权一直以来的印象 。
自从进入缉毒支队以来 , 张子权屡立战功、屡破大案 , 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个市级的个人荣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