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指尖上的粮食浪费:外卖平台花样多消费者越“算”越浪费

又到了午饭时间 , 北京一建筑公司职工张洋熟练地打开手机上的外卖软件 , 准备为自己挑选一份可口的饭菜 。一份小炒肉加一份米饭总价22元;再加一份米饭总价升至25元 , 但按照“满25元减5元”的满减规则 , 最终只需要支付20元 。
电子商务|指尖上的粮食浪费:外卖平台花样多消费者越“算”越浪费
文章图片

张洋自然要选择后者 。点击支付 , 送餐上门 , 吃饱后 , 张洋把多余的那份米饭扔进了楼梯间的垃圾桶 。
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 。近年来 , 外卖行业迅速兴起 , 截至2021年6月 , 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4.69亿 。为在外卖行业占领一席之地 , 不少外卖商家通过设置起送额度、优惠满减、半份菜等活动开展营销 , 吸引消费者 。然而 , 《法治日报》采访人员在近日的走访调查中发现 , 这些活动背后却滋生着大量的餐饮浪费问题 。
设置起送额度
不得已多点菜
“其实我也不想多点 , 点多了也浪费 , 但很多时候金额不够就不给配送 。”张洋说着 , 打开手机向采访人员展示外卖平台上她经常光顾的几家店铺 。从店铺公告中可以看到 , 商家设置的起送额度基本在20元上下 , 如果张洋所点的金额未达到要求 , 则无法下单 。
张洋告诉采访人员 , 因为单位离家较远 , 加上单位不提供午餐 , 所以平时她都“叫外卖” , 为了达到配送额度 , 经常不得不点了主餐后再加个鸡蛋或加根香肠 , “饭量就这么大 , 浪费不可避免” 。
这样的经历 , 很多人都遇到过 。
北京一传媒公司职员李月月深有同感地举例说:“前天 , 我在外卖平台上点了一份14元的砂锅土豆粉 , 其实已经够吃了 , 但由于不满起送额度 , 只能又多点了一份6.6元的鸡排 。结果鸡排咬了两口就扔了 。”
根据受访者反映的情况 , 采访人员打开外卖平台随机挑选了10多家店铺发现 , 这些店铺基本都设置了起送额度 , 起送额度大多在15元至50元间 , 部分海鲜店铺的起送额度高达80元至158元 。如果最终下单金额达不到起送额度 , 平台则显示“不满起送额度” , 无法下单 。
有一家店铺没有设置起送额度 , 但采访人员进行点餐时却发现 , 这不过是商家的套路——10元以下及折扣商品的简介中均注明“单点不送”的字样 。倘若点两份折扣商品 , 第二份商品恢复原价 , 实际所付金额仍然为20元左右 。
“花样套路实在是太多了 , 真是应了‘买家不如卖家精’这句老话 。”经常点外卖的吉林长春市民周欣雨说 , 她还遇到过这样的套路——满20元起送 , 但店铺里的套餐价格都是19.9元 , 消费者不得不搭配其他食品才能下单 。
“这无异于花钱买浪费 。”周欣雨说 。
各种优惠叠加
多点菜“划算”
“满25减5、35减10、45减15……”在外卖平台随意点开几家店铺 , 就能发现各种满减优惠 。此外商家和平台还发布外卖红包、津贴优惠等各类优惠活动 , 有的优惠还能叠加 , 以此吸引消费者 。
在张洋的办公桌上 , 放着很多瓶可乐 。她笑言 , 这都是“叫外卖”时满减优惠得来的 , 比如点餐达到30元 , 发现满35元减10元 , 再点六七元一瓶的可乐 , 价格反而降到了27元 。后来可乐太多她就点一些小吃 , 吃不完就只能扔了 。
采访人员采访发现 , 用满减优惠来吸引顾客 , 在外卖行业已是常规手段 。商家一般会按照消费金额由低到高设置不同的优惠档位 , 买得越多 , 优惠幅度越大 。正是在这种机制下 , 一些消费者难抵诱惑 , 加点了一些原本不必要的餐饮 , 浪费也就不可避免了 。
在北京一高校学生姚兰看来 , 对于消费者来说 , 这里面实际上只有浪费 , 压根没有“优惠”可言 。
她举例说 , 她学校附近有一家煎饼店 , 到店里买一个煎饼价格8元 , 但在外卖平台上的定价为17元 , 然后店铺有各种满减优惠券和红包 , 买一份煎饼加两根烤肠的价格 , 竟然比一份煎饼加一根烤肠的价格还便宜 , “反正算来算去 , 东西买多了 , 实际上价格一点不便宜 , 比去店里买贵多了” 。
此外 , 采访人员在查看平台商家满减活动规则时发现 , 在选购商品时 , 商品实际价格后方会标注到手预估价格 , 如一家韩式外卖店内 , 一份肥牛泡菜汤和一份米饭定价41.8元 , 下方红色字体标注“到手预估27.8元” , 在选购菜品页面下方黄色字体标注“再买11.2元 , 可再减6元” , 并在括号内设置“去凑单”的提示 。
点击“去凑单”后 , 页面中会显示店铺内价格相对较低的饮品或单加菜品 , 当再添加一份80克、标价12元的年糕时 , 总价格只增加4元 。此时页面上黄色凑单提示更换为“再买32.2元 , 可再减7元” , 直至选购到店家设置最高满减金额“满118减35”后 , 不再有新的凑单提示 。
“这些凑单提示 , 就是一步步‘引诱’消费者消费 。”张洋说 。
北京一集团公司员工陈志平时比较喜欢领取各类优惠券 , 近期他发现了一个新的渠道可以领取到外卖红包 , 且满减优惠可以与外卖红包叠加使用 , 让外卖价格看起来更加划算 。
“虽然看似更划算 , 但买来后发现根本吃不完 , 扔掉的时候也觉得很浪费 , 挺愧疚的 。”陈志说 。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说 , 外卖平台的“凑单满减”促销手段 , 会诱导消费者购买原本不需要的食品 。一些消费者原本没有那么大的需求 , 但看到满减优惠之后又觉得很划算 , 一冲动就多消费了 , 造成了更多的浪费 。
“满减优惠、设置起送金额这些现象应该被禁止 。外卖商家不能仅仅从自身盈利的角度考虑问题 , 还需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直言 。
小份菜受青睐
定量标准欠缺
随着反食品浪费理念的深入人心 ,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呼吁“小份菜”“半份菜” 。《北京市反食品浪费规定》提出 , 入网餐饮服务经营者应当在餐品浏览页面标注餐品规格、参考分量、口味、建议消费人数等信息 , 推广小分量、多规格餐品或者可选套餐 。
但采访人员查看外卖平台发现 , 很多店铺并没有设置小份菜选项 , 还有部分店铺虽然标注有小份菜 , 但只有“小份菜” , 没有“大份菜”可选 。在菜品详情页 , 商家普遍会标注菜品所用的主辅料 , 但很少会标明每种用料的克数 。
郑风田认为 , 餐品注明规格、热量等信息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 欧美不少国家就是这么做的 。从健康的角度讲 , 每个人每天都需要摄入一定的热量和蛋白质含量 , 如果餐品有明确标识 , 消费者在购买时就能自行计算 , 减少浪费 , 养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 。
北京在读研究生杨岚平时比较喜欢点外卖 , 在她看来 , 按照当下一些商家推出的“小份菜”“半份菜” , 只是便宜了商家自己 , 消费者很难得实惠 , 对反食品浪费的作用也不大 。
她分析说 , 很多“小份菜”“半份菜”的菜量只有“大份菜”的三分之一 , 价格却是“大份菜”的一半 , 而且很多商家明确单点一个小份菜不予配送 , 于是用满减优惠和优惠券点了多个小份菜 , 加上还要多用打包盒 , 消费者点个外卖的支出一下子就高出不少 , 还造成不少浪费 。
采访人员随后进行了尝试 , 在外卖平台上点了同一个菜的大份和小份进行对比 , 果然如杨岚所言 , 小份菜菜量只有大份菜的三分之一 , 价格接近大份菜的一半 。有商家告诉采访人员:因为小份菜和大份菜的烹饪方法和流程是一样的 , 做小份菜 , 厨师的工作量增加了 , 要用要洗的餐具也多了 , 时间、人力、物力成本都上升了 , 所以单价更贵一些 。
常见图文不符
不标具体分量
采访人员在采访中发现 , 平台商家不标注饭菜分量 , 或图文不符、食材质量不过关、商家没看备注等情况同样会导致浪费现象 。
“商家发出来的图片非常精美 , 食物十分诱人 , 然而送到后却让人大失所望、大倒胃口 。”李月月说 , 有时候 , 送来的外卖食材不新鲜 , 用的油质量有问题 , 卖相、口味都很差 , 没吃两口就扔了 。
周欣雨对此感同身受 。她举例说 , 上周她点了一份烤鸭外卖 , 从图片、评论来看 , 该店铺烤鸭制作精美、好评如潮 。但送到后她发现 , 烤鸭卖相难看 , 有一股腥味 , 吃了几口就扔了 , “我严重怀疑好评是刷出来的” 。
类似的情况张洋也遇到多次 。另外 , 张洋不喜欢吃葱和姜 , 每次点外卖时都会在订单上备注“不吃葱姜” , 但有的商家没有注意看备注上顾客的“忌口” , 收到这样的饭菜 , 她只能扔掉 。
陈志对外卖餐食的口味倒不挑剔 , 让他不满的是 , 很多外卖商家对餐食不标注分量 , 常常导致自己多买而造成浪费 。就拿米饭来说 , 陈志一顿大概要吃5两左右 , 但不同商家之间 , 一碗饭的分量千差万别 , 有的买一碗就够了 , 有的买3碗都不够 。保险起见 , 陈志一般都点3碗 。
实际上 , 反食品浪费法规定 , “餐饮外卖平台以显著方式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理性消费” 。
但采访人员查看多个外卖平台发现 , 相关规定并未得到严格落实 。有的平台找不到相关提示 , 还有平台在点餐页面没有任何提醒 , 到了支付页面才能在上方看到一行小字 , “请适量点餐 , 避免浪费” 。
“我从没有注意到有这样的提示 。就算有 , 还不是想点多少点多少 , 而且不标注分量 , 哪知道点多了点少了 。”陈志说 。
解决逐利问题
各方共同发力
有机构测算 , 如果每单外卖浪费的粮食是1两 , 一年下来浪费粮食的总量超过17亿斤 。如果按一个人一天两斤口粮算 , 17亿斤粮食够我国上海市常住人口吃34天 。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成升魁长期关注食品浪费问题 。他认为 , 外卖行业是一个新的餐饮消费业态 , 其背后的浪费问题也要引起足够高的关注 。外卖行业的浪费 , 主要体现在没有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差异性 。
在上海社科院绿色数字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易看来 , 外卖平台有能力引诱消费者多消费 , 也完全有能力通过算法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 , 只是缺乏这样做的积极性 。
“资本要逐利 , 当然希望在相同时间内消费更多 。对于一些外卖平台来说 , 可能没有什么积极性或者动力来主动劝阻民众 , 通过算法去计算哪些人、哪些家庭其实并不需要点那么多 , 然后提醒消费者少点一些 。真正要达到节约粮食的目的 , 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 。”李易说 。
“消费者的饮食习惯不同、饭量不同 , 外卖行业要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 , 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饮食差异 。比如从分量上 , 提供半份菜、小份菜;从口味上 , 提供更多种类的搭配 。有差异化的选择是外卖减少浪费的重要途径之一 。”成升魁说 , 这样有利于餐饮消费朝着更高质量发展 , 而向定制化方向发展就是外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
在他看来 , 外卖平台同样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 不应该简单将追求利润作为唯一的目标 。平台本身掌握了一定的消费者数据 , 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出消费者饮食趋势 , 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 。如果只追求盈利 , 没有适应国家整体对餐饮业发展的规划 , 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行业协会应该进行研究 , 平衡各方利益 , 要求各方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 共同朝着更加绿色健康、节俭的方向发展 。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近日印发的《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案》 , 以及2021年4月29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都明确 , 餐饮外卖平台应当以显著方式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 , 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对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造成明显浪费的餐饮服务经营者 , 给予警告或处以罚款 。
吴琦认为 , 在整个社会倡导节约、反对浪费的大背景下 , 外卖平台需要进一步优化相应的营销机制 。在点餐的页面上要以醒目的方式提示消费者按需适量点餐 , 而且要明确标注餐品的规格、风味、建议消费人数等信息 , 建立消费者点餐的积分奖励机制 , 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从餐馆层面 , 平台应该加大对推出半份菜、半份饭餐馆的支持力度 , 比如降低佣金费率、提供数字化支持等 。
访问:
【电子商务|指尖上的粮食浪费:外卖平台花样多消费者越“算”越浪费】京东商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