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风云卫星监测显示汤加火山喷发形成的伞形云团直径近500公里

【监测|风云卫星监测显示汤加火山喷发形成的伞形云团直径近500公里】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发生火山喷发后 , 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第一时间获取了灾区卫星观测资料 , 并利用卫星监测数据评估火山爆发影响 , 预测火山灰云的扩散和移动趋势 。
我国风云卫星第一时间提供卫星数据支持
汤加火山喷发后 , 风云四号B星实时观测火山灰云扩散过程 , 利用卫星数据制作的1000米分辨率的多通道真彩色合成图监测显示 , 洪阿哈阿帕伊岛火山喷发瞬间喷出的火山灰云突破对流层顶 , 形成了直径近500公里的伞形云团 。
监测|风云卫星监测显示汤加火山喷发形成的伞形云团直径近500公里
文章图片

同时 , 风云三号E星多通道合成图和微光图像增强产品图显示 , 汤加火山喷发时形成的火山灰蘑菇云纹理结构清晰可见 , 伞形云团周边出现环状的冲击波 , 向四周扩散 。
监测|风云卫星监测显示汤加火山喷发形成的伞形云团直径近500公里
文章图片

火山喷发后所产生伞状蘑菇云 , 是评估火山爆发影响的重要依据 。 想要预测火山灰云的扩散和移动趋势 , 就需要利用卫星对蘑菇云进行全面数据监测分析 。
监测|风云卫星监测显示汤加火山喷发形成的伞形云团直径近500公里
文章图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风云四号总体主任设计师 陈强:在发现汤加火山喷发后 , 风云卫星获取了火山喷发后对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 , 火山灰的转移路径 , 海面温度和风场等观测资料 , 对其可能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和后续发展进行了连续跟踪观测 。
多星配合 全面侦测受灾情况
风云系列卫星是我国气象观测的主力卫星 , 在这次汤加火山爆发事件中 , 有多型风云卫星参与对受灾地区进行观测与数据获取 , 通过多颗卫星协同工作 , 全面掌握受灾情况 。
本次任务中 , 风云三号系列卫星每绕地球一圈就完成一次全球观测 , 相当于“扫视” 。 而风云四号系列卫星位于3.6万公里地球同步轨道上空 , 与地球相对静止 , 可以一直“凝视”灾区 。 通过不同数据汇总分析 , 能够实时监控受灾地区的环境变化 。
监测|风云卫星监测显示汤加火山喷发形成的伞形云团直径近500公里
文章图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风云四号总体主任设计师 陈强:风云三号D星、风云四号A星 , 以及风云四号B星和风云三号黎明星 , 多颗在轨卫星连续跟踪 , 获取了火山喷发区域的云图动画 , 云参数产品 , 海表变化产品等资料 , 可以为火山喷发影响的科学评估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
监测|风云卫星监测显示汤加火山喷发形成的伞形云团直径近500公里
文章图片

目前 , 总共有8颗风云卫星在轨工作 , 能够获取更高频次、更高分辨率、更低延时的三维气象卫星观测数据 , 为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 不仅服务我国 , 同时将卫星数据全球共享 , 加大国际合作 。
监测|风云卫星监测显示汤加火山喷发形成的伞形云团直径近500公里
文章图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风云三号总体主任设计师 陈晓飞:目前已经有121个国家和地区正在使用我们的数据 , 为全球天气预报、气候监测、防灾减灾等提供了全面的遥感数据支持 。 风云气象卫星在全球气象服务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风云卫星持续监测后续气候变化
在汤加火山爆发过程中 , 除了引起地震和海啸 , 还向大气中喷发出大量火山矿物颗粒、二氧化硫气体及高温水蒸气等物质 。 风云卫星将继续加强监测 , 持续关注此次火山爆发给周边区域带来的后续气候影响 。
风云四号B星火山灰监测图像显示 , 由于火山爆发后产生的颗粒物质量浓度较大 , 形成的火山灰云团主体 , 在火山喷发点徘徊的过程中逐渐沉降并变得稀薄 。 同时卫星观测到火山灰云中有气团分离 , 随高层气流快速向西移动 , 并逐渐向西扩散 。
监测|风云卫星监测显示汤加火山喷发形成的伞形云团直径近500公里
文章图片

截至目前 , 卫星监测显示该部分硫化物气团已扩散至澳大利亚西北部上空 , 并继续向西移动 。
监测|风云卫星监测显示汤加火山喷发形成的伞形云团直径近500公里
文章图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风云四号总体主任设计师 陈强:风云卫星高低轨组网 , 具备全球精细观测和区域跟踪观测能力 , 是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前哨站 , 可全天时全天候获取火山喷发区域及其转移路径上的各类大气、云、地表参数的高精度定量产品 。 其科学数据对灾情影响评估意义重大 。
监测|风云卫星监测显示汤加火山喷发形成的伞形云团直径近500公里
文章图片

火山灰云中的矿物颗粒、二氧化硫等气体在大气中形成云团 , 对太阳入射辐射产生反射、散射等效应 ,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太阳入射辐射减少 , 温度降低 。 风云三号、风云四号等多颗卫星将持续获取受灾地区气象观测数据 , 进一步分析本次汤加火山爆发可能对气候产生的后续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