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 , 鱼跃龙门;要是你不成 , 你最起码暗示给到了 , 她下次出来要是再带个头绳 , 好哥们 , 别客气~”
这是什么迷惑行为?不但恶意揣测、解读女性再正常不过的行为 , 而且把女性物化成可以攻略的玩具 。
这个网红还有其他很多的“金句” , 比如 , 她说和女生约会要专挑下雨天 , 因为:
“没带伞一起淋雨 , 不仅能一睹女生的真容 , 还能看见女生衣服被打湿贴肉的样子 。
雨天不好打车 , 就得就近解决淋湿的问题 。 ”
比如 , 她说当女朋友和你吵架 , 就把女朋友想象成一条狗就好了:
“狂吠的样子 , 像不像路边的一条流浪狗?你还舍得怪她吗?她是条狗啊!”
女性的厌女 , 比男性的厌女更触目惊心 , 更让人觉得悲哀 。
摆在明面上的 , 有给女性贴各种“媛”的标签、刻意划清自己与“一般女人”的界限的 。
比如称自己为“女汉子” , 说着:“和女人相处太累了 , 总是勾心斗角”、“我不喜欢女人叽叽歪歪那一套”;
比如女德班上的那些朗诵着“戴美瞳的女生不正经”、“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的学徒们 。
更隐蔽点的 , 有那些把自己当成传宗接代的机器 , 不惜伤害自己身体也要拼个儿子的孕妈 。
【深圳地铁令人愤怒的一幕流出,撕开了当下社会隐蔽的遮羞布】《厌女》一书中就描写了女人的厌女症这一现象:“厌女症这种病 , 不是只有男人才患 , 女人也会染上 。
比起男人的厌女症 , 女人的厌女症更加麻烦 , 因为女人的厌女症是自我厌恶 。
但女人也有可能不将厌女症作为自我厌恶来体验 , 其方式就是把自己当作女人中的例外 , 将除自己以外的女人‘他考化’ , 从而把厌女症转嫁出去 。 ”
比起指控这种女性的厌女行为 , 其实我更想探讨:究竟为什么这样的现象会出现?
03
《脱口秀大会》上 , 选手鸟鸟吐槽过这样一件事 , 让很多人感同身受:
“我遇到过一个老师 , 如果男生数学考了100分 , 他就会说:男生就是聪明 。
女生数学考了100分 , 他就会说:女生也有聪明的 。 ”
一直以来 , 似乎社会一直在给我们灌输一个刻板印象:“男性天生就比女性聪明、适合学理科 。 ”
但事实上 , 《Nature》上早有研究论文显示:男女之间的数学认知能力 , 并没有明显差异 。
仔细一想 , 从小到大 , 我们被灌输了多少关于性别的浅显论断 , 如《厌女》中所说:
“女人与男人不同 , 是不勇敢的人、不坚强的人、没有领导决断能力的人;
懦弱的人、小心谨慎的人、无能的人 , 一言蔽之 , 即不能成为主体的人 。 ”
有部名为《像女孩一样(Like a girl)》的短片 , 一群十几岁的女孩 , 被要求在镜头前表演像女孩一样跑步、扔东西和打斗 。
于是 , 她们就开始故意跑得做作又矫情 , 又软又无力 , 自己都忍不住笑出声 。
而另一群年纪比较小的孩子 , 当被要求表演同样的内容时 , 她们却用尽全力、飞快地奔跑 。
就像哲学家波伏娃所言:“一个人并非生下来就是‘女人’ , 而是逐渐长成了‘女人’ 。 ”
女性成长境遇中的每一个因素 ,
但原因并不是她们天生就低人一等 , 而是她们慢慢学着变得被动、自我怀疑和过分热衷取悦他人 。
幸运的是 , 现在有越来越
就像《女性的时刻》中所说:“女人如果在另一个女人的故事中听到自己的声音 , 她就会变得勇敢 , 单薄的声音就会变成合唱 。 ”
希望能有更多的女人 , 挣脱厌女症笼罩下的社会枷锁 , 摆脱刻板印象 , 展现出真正的女性力量 。
共勉 。
作者:小椰子 , 人生必须活得swag一点 。
推荐阅读
- 深圳发生悲剧:男子为打麻将把4岁儿子独自留在家中孩子坠楼身亡
- 美女大学生沦落到风餐露宿,独自在异乡漂泊,网友:神仙也救不了
- 我又被诈骗了,后悔没安装反诈APP
- 05年四川一学生失踪,母亲申报死亡获赔30万,11年后儿子突然回家
- 深圳:女子半夜穿轻薄睡衣买夜宵,催促老板快点:男朋友在等着
- 15岁女孩被父亲侵犯,母亲却说: “没事,那是你亲爹”
- 82岁老人感染“超级细菌”!老伴看的电视剧竟成“救命线索”…
- 被拐24年张洋洋DNA比对成功,其母曾在孙海洋直播中“蹭热度”
- 见利忘义?卓妈遭网友调侃,某网20块的粘豆包被提升到60,已卖1.5W
- 138亿港币!潮汕隐形地主大手笔,斥巨资买30架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