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10|互联网消灭的40件事
希望那些曾经点亮智慧、滋养心田、温暖支持了彼此 , 伴随人类从历史中走来的宝贵的东西 , 能够跟着我们一起走向未来 。
以下是互联网消灭的40件事:
文章图片
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剧照
#01提笔忘字
当在浏览器里输入“提笔忘字” , “汉字危机”的字眼跃然纸上 , 每隔数年 , 就会有机构作调查 , 显示逾九成的中国人有过提笔忘字的情况 。(刘畅)
#02长相真实的照片
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沉浸在虚拟世界里 , 长相真实的照片消失了 , 取而代之的是美颜图片 。这些被精修的图片从皮肤到五官偏离了真实的长相 , 并且是一种标准化的容貌 。发展到现在 , 真实甚至在照片里彻底不见踪影 。(杨璐)
#03问路
一部手机在手 , 我们不再需要问路 , 也不再需要费力地在一张纸质地图上寻找我们的位置 。这很方便 , 但也剥夺了我们与陌生人发生碰撞、体会意料之外的善意的机会 。(徐菁菁)
#04不速之客
没来得及的拒绝与突如其来的惊喜 , 都停在了微信响起的那一刻 , 甚至快递员送货 , 也只是将物品放在门口 , 象征性敲一下门 , 然后手机上收到到货的短信 , 不曾与快递员谋面 。(刘畅)
#05漫画书
漫画书与出租书屋 , 是童年回忆里的最佳搭配 。随着互联网逐渐普及 , 出租书屋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 大部分人也逐渐失去了纸质书的阅读习惯 。当我们怀念曾经阅读繁体漫画书的时代 , 是在怀念当初在书店里挑选书籍 , 并与其他同学私下传阅、分享、讨论的时光 。(陈璐)
#06电话粥
网络时代 , 哪怕是60秒语音 , 都足够让人怨念不已了 , 更不用说毫无预兆的来电 , 简直太越界了 。在社交网络上 , 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维系弱连接关系 , 一起煲一锅“电话粥”的朋友也在变得稀有 。(徐菁菁)
#07电话亭
自2014年起 , LinkNYC项目计划彻底拆除已有的电话机和电话亭 , 原地安装Wi-Fi网络通信站 。随着昔日的“城市树洞”一个个消失殆尽 , 喜欢它们的人会在心里留一块地方 , 存放那些在通话还存在限制的时候 , 关于期待、焦急和陪伴的回忆 。(杨聃)
#08句号
逗号和句号大概是最常见、最不可或缺的标点符号 。但在网络时代 , 人们或许觉得句子末尾使用句号是画蛇添足 , 要么觉得它过于严肃 。英国语言学家大卫·克里斯托说 , 句号现在被当作一种武器 , 用来表示嘲讽、挖苦、不真诚甚至攻击 。不过文字比较长的时候 , 仍然需要标点 , 不然人们就会迷失 。(薛巍)
#09月份牌(日历)
作为一名“90后” , 我儿时在奶奶家、姥姥家的一项任务就是撕日历 。如今 , 日历普遍成为手机的一个App或是手机桌面上的一个插件 , 备忘录可以循环提醒 , 时间管理的精度达到以分钟计 , 提醒事项早已不是手撕日历上的空白能够容纳 。(刘畅)
#10随身听
1979年第一代随身听TPS-L2在日本上市 。30年后 , 便携式卡带播放机的全球销量累计达到3.85亿台 , 相当于每17个人中就有一人拥有一台随身听 。
如今 , 流媒体成了最主流的音乐平台时 , 我们掏出手机 , 搜索 , 播放 , 一气呵成 。但同时 , 我们将不再“拥有”一首歌 , 更像“租音乐” , 只拥有一段时间的使用权 , 能做的就是让App的会员身份永不过期 。(杨聃)
#11一家人一起看电视
全家人各自忙碌了一天之后 , 一起看电视 , 讨论热播剧的剧情 , 哪怕是为剧情拌嘴、争抢遥控器 , 或者因“少儿不宜”的情节感到尴尬 , 都曾经是家庭成员共享信息、表达情感、分享价值观的最重要契机 。
如今 , 在家里 , 一个人、一部手机就是一个自成一格的世界 。我们对远方发生的新闻了如指掌 , 任由情感在“吃瓜”中激荡 , 而对窝在同 一张沙发上的陪伴者 , 我们熟视无睹 , 且毫不自知 。一面是无尽的自由 , 一面是4.7寸屏幕的深深桎梏 。(徐菁菁)
#12明信片
1905年 , 全世界曾经寄出过70亿张明信片 , 而那时候世界人口还不到17亿 。
如今 , 明信片显得过于老派 。我们的感受与美景不再需要通过一张信息承载量有限的卡片去分享 , 在互联网的熏陶下 , 我们习惯了知道更多、分享更多;邮寄服务充满了不确定性 , 需要耗费漫长的时间 , 而我们对于即时的刺激和反馈的追求更是根深蒂固 。(徐菁菁)
#13英语角
一群人在一个安静的角落用英语交谈 , 另一群人围观 , 几乎是大学生和社会上的英语爱好者都经历过的事 。
如今外教、语伴早已不陌生 。社会上英语角的冷却也随之而至 , 甚至在一些城市公园里 , 老年英语角也在努力完成向老年相亲角的转型 。(刘畅)
#14活字典
每个领域都有知识渊博的人 , 他们现在被称为“活字典” , 古时被称为“博士” , 但如今只有 , 互联网才能称为真正的“活字典” 。
孩子们过去认为父母什么都懂 , 因为父母们即使不懂 , 也会当场编造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 , 或者在当晚查书 , 第二天假装自己原本就懂 。现在 , 孩子们看到父母上网现学现教 , “他们很早就知道 , 父母并不是什么都懂 , 但是互联网懂 。”(刘畅)
#15媒婆
过去 , 有的媒婆50年成就300对姻缘 , 有的38年成就3530桩姻缘 , 而约会软件一秒钟就能让用户接触到上亿人 。(薛巍)
#16酒香巷子深
在无穷无尽的信息流中 , 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好物 , 是现代人引以为傲的能力 。凭借这项本领 , 也许就能成为网络红人、著名博主 , 甚至以此为生 。
真有深藏巷子里未被发现的好酒吗?陈晓卿曾说过 , 他有几家私藏小店秘不示人——说出来就太多人去 , 就毁了 。(刘畅)
#17黄页
厚厚的黄页每年更新一次 , 其中不仅集合了企业、商户、机构、政府等对公的联系方式 , 也包含以家庭为单位的电话号码 。
如今 , 有翻查黄页习惯的人依然求助于电话咨询台 , 新世代则会诉诸社交媒体 。人们要找到彼此极少再需要一串数字 , 更多是一个个晃动的图标 。(杨聃)
#18酒桌上的司机
曾经对于不喝酒的人 , 除非性格过于刚烈、耿直 , 否则开车是项必备技能 , 酒桌上的一句“我开车来的 , 喝不了酒”就像茅台一般醇香 。如今 , “酒驾入刑”的约束仍在 , 叫车平台的代驾也随时恭候 。(刘畅)
#19都市报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 中国掀起了一股都市报热潮 , 当时 , 各地的人们把报纸卷成卷 , 在公交车和地铁上摊开看 , 就像如今看手机一般稀松平常 。
但2015年到2017年 , 每年都有8家到10家报刊停刊 。不过都市报“遗风”犹在 , 都市报的采访人员转入新媒体平台 , 火爆的新闻追踪因更新次数不受纸的影响 , 愈发频繁 。(刘畅)
#20阅报栏
十几年前的街头 , 我们还经常见到阅报栏 , 陈列着当地最权威的报纸 , 或者对读者来讲很重要的资讯 。这样的阅读 , 现在回想起来 , 对人的视野、判断力甚至公共性培养非常重要 。现在 , 算法推送和社交媒体上的“标签” , 让我们可以高效地寻找到观点相似的群体 , 于是我们就生活在了“回声室”里 。(刘畅)
#21硬币
一元硬币像如今的口罩 , 曾是公交车和电话亭的硬通货 。但如今 , 即使地下通道里拉二胡的当代“阿炳” , 也有人贴心地为他印出一个收款码 。(刘畅)
#22光盘
光盘 , 作为一种轻量化的数字储存介质 , 已经走过40年 , 容量比最初发明时提升了1000倍 , 却敌不过无远弗届的互联网媒体 。(郜超)
#23放空
放空 , 俗话讲是走神儿 , 文雅讲是一场思想遨游 。它时常出现在无聊的时刻 。但如今 , 无聊大概刚刚冒个头 , 人们已经掏出了智能手机 。(杨璐)
#24呵呵
如今 , 社交媒体上敲出的文字需要附着越发浓烈的情感 , 以代替其他感官在面对面时获取的信息 。在“哈哈”变得越来越长以前 , “呵呵” 最先失去了笑的含义 。(刘畅)
#25下班时间
下班后的工作消息 , 到底该不该回?这是个问题 。微信出现以后 , 这是个大大的问题 。毕竟 , 你可以忘接电话 , 忘看邮件 , 但你很难一整晚都不看微信 。
自疫情开始 , 线上办公成为随时的“新常态” , 下班时间变得更加虚无缥缈 , 也无需再纠结 , 毕竟在家上班就像“007”的24小时待命 , 没有上班 , 何谈下班?(刘畅)
#26口碑
我从未接受女朋友对一部电影的看法 , 或者在观影之前不提前搜索评分 。我们甚至从未谈起一部影片的催泪瞬间 , 我们更像两个专业的影评人 , 用凝练的概念 , 砸向对方的脑袋 。
我为什么不相信身边的同事、恋人的口碑 , 却执迷于网上的系统与评分呢?我以为我没被大数据杀熟 , 但到头来 , 除了大数据 , 我谁都不熟 。(郜超)
#27票根
新中国成立以来 , 铁路客票的电子化一直进行着 。如今 , 你只需网上购票 , 凭现场刷脸和身份证过闸 。
歌曲《大城小爱》中唱道:“那回城的票根你留作几年 , 不必害怕面对离别 。”如今 , 此曲的唱作者已是丑闻缠身 。伟大的爱情不敌沧海桑田 , “票根”也正式退出中国旅游史的舞台了 。(郜超)
#28被遗忘
偌大的互联网 , 只要一个人曾留下过痕迹 , 很多年后就依然有被挖出来的风险 。从这个角度 , 被遗忘成为一种奢侈 。(郜超)
#29错过
曾经一天里会错过的事情很多 , 《被互联网消失的100件事》里说 , 错过一通电话是件大事 。现在的“错过”除了生离死别不可抗拒 , 更多关乎勇气 , 比如两个人在街上的偶遇 , 即使眼神的碰撞也无法鼓起一方的勇气 , 提出添加微信的邀请 。(刘畅)
#30沉浸当下
沉浸当下原本意味着持续的专注 , 而当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体的新器官 , 注意力在他处 , 社交网络成为人们停留久的所在 。沉浸当下如今意味着——拍照与转发 。(刘畅)
#31耐心
和耐心一同流失的是什么?当一部电影被简化成几分钟的情节介绍和爽点浓缩的时候 , 长镜头、场面调度、蒙太奇、人物抒情这些常用的电影技巧失去了用武之地 , 它们创造的美和那些打动人心的东西消失 殆尽 。耐心的失去还剥夺了我们的思考能力 。
“技术承诺让我们成为时间的主人 , 讽刺的是 , 它最终让我们成为了 时间的奴隶 。”(徐菁菁)
#32地图
现在任何人用电脑或手机都可以在几秒钟内获取超高分辨率的数字地图 。数字应用程序标志着一个全新的制图时代的到来 , 也标志着纸质地图走向了衰亡 。
但神经学家的研究表明 , 当人们依赖GPS导航时 , 大脑停止与自己的周围环境互动 , 长此以往 , 大脑中的海马体会萎缩 。(薛巍)
#33说明书
以前说明书很鸡肋 , 留着占地方 , 弃之又让人担心 , 也许以后用得着 。现在好了 , 官网都找得到说明书 , 甚至产品上有说明书的二维码 。(薛巍)
#34突如其来的雨
“等着看天气预报!”曾几何时 , 这是我童年时父母降下的一道“圣旨” , 像古时恭候巫师做法事 , 抵御了我无数晚间在电视上看动画片的企图 。
有了预测天气的APP , 从小雨到暴风雨的降水量逐分钟的变化 , 到一周甚至十天后的气温走向 , 人们了如指掌 。如今唯一的未知数是当大雾来临 , 机场的航班是延迟两个小时 , 还是全面取消 。(刘畅)
#35时间的指针
小时候上学总迟到 , 我爸就教我把手表调快三分钟 , 虽然掩耳盗铃 , 但总觉得比别人多拥有三分钟 , 自豪地觉得我是时间的支配者 。
一切都电子化了之后 , 唯一要记住的就是充电 。不过 , 即便没电了 , 智能手表的时间依然不需要校准 , 你只是一个时间的使用者 。(薛芃)
#36影集
当数码科技可以跳过载体直接成像时 , 每天 , 我们可以无数次按下快门 , 把照片存在硬盘或者“云空间”上 。但除了几张晒在社交媒体上的精修版 , 大部分永久沉寂 。(杨聃)
#37前任
网络“消灭”了前男友或前女友——这两个概念几乎不复存在了 。以前跟前任分手后 , 就不会再关注、再联系了 , 对方在哪个城市 , 从事哪个行业 , 有没有成家 , 一概不知 。但有了网络之后 , 分手后情侣依然可以关注前任的一举一动 , 旧仇又添新恨 。(薛巍)
#38手写信
旧时提笔思量 , 字句斟酌的情怀随着键盘的敲击远去了 , 快速的信息传递不假思索 , 书信握在手里的温度也难以寻回 。(杨聃)
#39独自观影
在坐进电影院之前 , 我们往往已经在社交网络上经过电影宣发的N 轮轰炸 , 对于我们将要看到的人物、可能的情节已经大概有了数 。(徐菁菁)
#40未知的旅行
当旅行指南还印在纸上 , 它们所能够提供的还只是以文字形式记载的 基本信息 。白纸黑字之外 , 远方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 。
【Top10|互联网消灭的40件事】互联网让每一个人都成了旅行指南的创作者 。人们事无巨细地分享旅行中的一点一滴 , 不仅用文字 , 还有照片 。于是 , 你会提前欣赏你将看到的四时风景 , 知道你相中的小馆子会有怎样一位老板 , 甚至了解如何和他打交道会让你获得一份赠饮 。(徐菁菁)
推荐阅读
- 信息|中国联通推互联网注册清理服务,中国移动客服:暂无此服务
- Top10|2021年全球前十大半导体买家:苹果高居榜首 联想第3
- 用户|运营商推互联网注册清理服务 助二手手机号码“断前缘”
- 用户|运营商推互联网注册清理服务,助二手手机号码“断前缘”
- 通信运营商|运营商推互联网注册清理服务 助二手手机号“断前缘”
- 星座|SpaceX 再发射 49 颗星链互联网卫星,总数已达 2091 颗
- NewsFeed|互联网为何让我们越来越不开心?如何让上网更像“回家”?
- 新浪科技|微软CEO:收购动视暴雪“赋能”微软打造下一个互联网
- 市场资讯|互联网红包,“卷”不动了?
- Top10|苹果公司连续15年荣登《财富》"最受赞赏公司"榜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