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悬疑 宋太宗真是杀死宋太祖的真凶吗

宋朝和后周江山的更替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温柔的政权交接方式了 。宋太祖赵匡胤和自己的亲信们利用一出“双簧”戏几乎兵不血刃地把后周的江山轻而易举地从孤儿寡母的手里夺来 , 安安稳稳地就做起了皇帝 。这尽管也遭受到后人的一些诟骂 , 但我们也毫不否定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人情味的皇帝 。他不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 而且还把被消灭了的各个国家的国君大臣都好好地安置 , 对一些人的过激做法也完全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 , 不怪罪、不埋怨 , 更不处罚 。
据史书记载 , 一次 , 他设宴招待群臣 。其中有一个叫王著的翰林学士 , 原来是后周的大臣 , 喝醉了酒之后 , 突然思念起了故主 , 在大庭广众之下失声痛哭 。群臣大惊 , 都为他捏一把汗 。太祖却毫不怪罪 , 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 。王著不肯出去 , 掩在屏风后面仍然痛哭不止 。第二天 , 有人上奏说王著当众大哭 , 思念周世宗 , 应当严惩 。太祖说:“他喝醉了 。在世宗时 , 我和他同朝为臣 , 熟悉他的脾气 。他一个书生 , 哭哭故主 , 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 让他去吧 。”还有一次赵匡胤乘驾出宫 , 经过大溪桥时 , 突然飞来一支冷箭 , 射中黄龙旗 。禁卫军都大惊失色 , 太祖却拍着胸膛说:“谢谢他教我箭法 。”不准禁卫去搜捕射箭者 。
可就是这么一位温情脉脉的皇帝 , 却只做了十七年皇帝 , 在刚五十岁的壮年之际却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去了 , 给后人留下了永远也无发解开的答案 。
《宋史·本纪》曾经热情洋溢地赞颂赵匡胤和赵光义这弟兄二人的情深意长、肝胆相照 。一次 , 赵光义病了 , 赵匡胤亲自到床头去服侍 , 烧艾草热灸的时候 , 哥哥惟恐烫坏了弟弟 , 就先在自己身上烧几下 , 这真是手足深情 , 令人感喟啊 。哥哥是如此的友爱弟弟 , 可弟弟就不一定像哥哥一样有情了 。据说 , 赵匡胤死前的晚上 , 天气极寒 , 他跟赵光义饮酒 , 俩兄弟一直喝到深夜 。本不该留宿内廷的赵匡义却厮守在皇帝身边 。当夜 , 赵匡胤发出莫名其妙的呼喊声 , 且传出“烛影斧声” 。从此赵匡胤的死就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 , 而他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有了跳到黄河也无法洗涮的嫌疑 。但却也成为了“兄终弟及”的宋朝第二个皇帝 。
按照中国历代的惯例 , 皇位应该遵守“父终子及”“传嫡不传庶族”“传长不传幼”的原则 , 按理说太祖之后的皇帝怎么也不该是他弟弟赵光义呀?可宋朝却偏偏就改了规矩 。按史书记载 , 太祖的母亲杜太后共有五个儿子 , 大儿子和小儿子都早早夭折了 , 就剩下了中间的三个 , 赵匡胤居长 , 赵光义第二 , 赵廷美最小 。杜太后病危前 , 她把赵匡胤和丞相赵普叫到床前 , 留下了匪夷所思的“遗嘱” 。杜太后认为 , 赵宋之所以能获取后周的江山 , 就是因为周世宗去世后继位的是一个小孩子皇帝 , 如果是一位壮年英武的君主 , 绝不会出现“陈桥兵变” , 赵匡胤也就没机会当上皇帝 。
为了不让这种惨痛的历史重演 , 为了维护赵宋亿万年社稷 , 太后责令赵匡胤必须选择一位“长君”(按照史书的记载 , 杜太后去世时 , 赵匡胤35岁 , 赵匡义23岁 , 赵廷美15岁 , 赵匡胤的次子德昭11岁〈长子和三子早亡〉 , 四子德芳3岁)即他的弟弟赵光义做接班人 , 之后就是小弟赵廷美 , 然后再回到赵匡胤儿子的身上 。作为大孝子的赵匡胤结果不假思索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太后自然非常满意 , 遂命赵普白纸黑字记录下来 , 并把这份政治遗嘱当作“基本国策”珍藏在黄金宝柜里 。这就是史书上说的“金匮预盟” 。
现在赵光义以“金匮预盟”为依据似乎名正言顺地做起了皇帝 , 但他可不像他哥哥那样胸无城府 , 也不像自己母亲想得那样简单 。他想的是有朝一日我赵光义撒手人寰 , 身后怎么安排 , 皇帝大位会不会落到自己兄弟身上?或者转而回到哥哥的子嗣手里?应该说每每想到这个问题 , 他就心有余悸 , 夜不成寐 。怎么办呢?赵光义经过绞尽脑汁处心积虑的反复思考之后 , 最后终于由他和赵普再次合作表演“双簧” , 导演了一出逼死兄弟、侄子 , 逼疯儿子的悲剧 。为排除传子过程中的障碍 , 走过了一段血雨腥风充满风波曲折的历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