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给官员的廉政警示 贞观之治没有贪腐

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贞观时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最低 。近日研读《贞观政要·贪鄙》,掩卷深思,感慨万千 。贞观时期,政治清明,官吏廉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李世民作为皇帝率先垂范,时时警示官员,廉洁自律,奉公守法 。
【唐太宗给官员的廉政警示 贞观之治没有贪腐】政治警示:亡国丧身为镜鉴 。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 。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 。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 。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蜀王为元龟,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 。”唐太宗首先给大臣们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战国时代蜀国国王因为贪图黄金而招致亡国的故事,另一个是汉代担任大司农职务的田延年因为贪污3000万钱被揭发而自刎身亡的故事 。讲完故事后,唐太宗给大臣分析大局,从政治上警示臣工,主贪丧国,臣贪亡身 。像蜀国国王和田延年这样的人,在历史上真是数不胜数 。现今我要以蜀王为镜,你们也应当以田延年为鉴 。
利害警示:明珠弹雀送性命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 。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 。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 。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帝王亦然 。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 。”唐太宗从利害角度警示大臣,同时也提醒自己 。他告诫大臣说,你们如果能够竭尽忠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取得 。如果不守臣道,妄受财物,贪赃枉法,罪行一旦暴露,性命不保 。作为皇帝也不能放纵享乐,劳役无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只要犯有其中的一种过错,怎么能不灭亡?隋炀帝奢侈反而自认为贤能,最终死于匹夫之手 。人如果拥有明珠,都十分珍惜看重,没有人会舍得用它去打鸟雀 。人的性命比明珠要贵重千万倍,如果见到金银财帛就不惧怕刑法,毫不犹豫接受贿赂,这就是不珍惜性命 。明珠作为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打雀,何况性命比明珠更加贵重,怎么作为赌注来博取财物呢?贪赃枉法如同用性命去“弹射”财物,比用明珠弹射鸟雀还可笑 。
得失警示:因小失大丢富贵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 。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 。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 。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固非谬言也 。…”太宗警示身边大臣说,其实贪财的人是不懂爱惜财物 。他以五品以上京官和地方官俸禄为例计算得失,说如今内、外五品以上朝官,俸禄品秩都很优厚,一年之内所得到的,数量自然很多 。如果收受别人的贿赂,也不过数万,一旦暴露出来,官职俸禄都被削夺,这哪里能算得上是懂爱财?这是看见小的利益,却失掉了大的利益 。又举战国时期公仪休吃鱼的典故诫勉大臣,公仪休喜欢吃鱼,但他却不收别人送的鱼,所以他能长久地吃到鱼 。唐太宗善于设身处地为官员们着想,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教育他们财物要取之有道,通过正当途径取得,靠合法收入——俸禄就可以生活得很好;如果有非分之想,贪得无厌,就可能落得“一朝彰露,禄秩削夺”的下场 。
履职警示:满脑金钱罢官职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 。”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 。惟须纳嘉言,进善事,有益于百姓者 。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 。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由是崇名美号,见称千载 。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 。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 。治书侍御史权万纪给太宗李世民进言说,宣州、饶州二州群山中有很多银矿坑,开采它们有很大利润,每年可以获得银钱数万贯 。唐太宗见他不干正事,推荐贤人、建议善举之事、审查检举违法行为等分内之事一件也没干,整天想着发财,满脑金钱,就把他狠狠训斥了一番,当天敕令权万纪停职回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