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卧榻” 幽云十六州成为宋朝死穴( 二 )


为了防止各级官员们培养起离心离德的力量,赵匡胤在干部制度上实行了官、职、差遣三相分立的制度 。这是一套真正奇异而又复杂无比的干部制度 。简单说,就是本部门的官员并不一定管理本部门的事务 。如中书令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但是拥有这一官称的人只意味着拥有宰相的资格和可以领取宰相的俸禄,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就是宰相了 。只有皇帝差遣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他才能算是实际的宰相 。这种绕山绕水的干部制度,常常会使我们在碰到大宋帝国的官职称谓时,一头雾水,完全找不到北 。比如,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判中书省事这个称谓,实际表示的是真正的宰相 。但在字面上,它的意思是:尚书省副首长兼中书省副首长,然后代理中书省首长 。用今天的官制比喻就是:教育部部长并不能实际过问教育部的事务,必须由商业部的副部长兼任教育部副部长,然后再代理教育部部长 。这时,只有在这时,他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部部长了 。
据说,太祖赵匡胤设计这么一套制度的本意,就是要让官员们统统找不到北 。不管你是多高的官、拥有多荣耀的职,只有当皇帝的差遣下来了,才能够明白自己是什么东西,致使所有的人对于自己未来可能履行的实际职务都是一片茫然 。加上任职时间上,文官只有3年、武官则为4年的限制,造成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只是个临时工而已 。从而,在客观上增加了大宋帝国官员们利用职权,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系统中培植自己势力的难度 。于是,自然难以危害朝廷 。
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为了适应这套官制的运行,势必会有一些人有官、有职而没有差遣 。随着一年年加入官场的新鲜血液的增多,这些闲官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 。由此生出的一个怪胎就是相当困扰帝国的“冗官”问题 。
北宋帝国的官员,尤其是中、高级官员的俸禄收入,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里最为丰厚的 。这些已经跻身官僚阶层的士大夫们,既有钱又有闲,数量相当庞大,肯定是帝国文化素养、消费能力和时尚方面创造力最高的那一部分 。于是,他们以自己的存在,全方位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也就是说,帝国的官制成为有宋一代经济文化繁荣的巨大培养基之一 。
在中国的皇帝里,赵匡胤应该算是比较喜欢读书并且大力提倡尊重读书人的一类,当然,这也出于抑制武将兵权过重的考虑 。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据说,也是被赵匡胤逼出来的 。
赵匡胤有一柄“柱斧”从不离手 。那是一个象牙柄水晶头的斧头,很名贵,打起人来也很疼 。公元967年,当时是宋太祖的乾德五年 。当时,君臣几个人谈起年号来,赵匡胤对“乾德”这个年号相当得意 。赵普跟着拍马屁,列举了几年来不少好事,然后归功于赵匡胤改的这个年号 。谁知,旁边站着一位名叫卢多逊的翰林学士,极有学问,而且死看不上赵普 。他等赵普特别起劲地拍完马屁后,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可惜,乾德是伪蜀用过的年号 。
皇帝大吃一惊,马上命人去查 。结真是前蜀的年号,而且是亡国的年号 。这一下赵匡胤的羞惭恼怒可想而知 。想起赵普这厮身为宰相,却不读书不看报,让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洋相,真是可恶万分 。皇帝阴沉着脸在那儿运气,坐了半天,实在还是压不住心头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赵普过来 。”
赵普以为要挨那柱斧的揍了,就战战兢兢地走向御案前,只见皇帝拿起御笔,蘸饱了黑墨,在赵普脸上就是一阵乱写乱画,弄得他满脸满身翰墨淋漓 。一边涂,皇帝还一边骂:“你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上卢多逊?”
从此,大宋宰相赵普受此奇耻大辱,开始发愤读书 。他有一个大书匣,不许别人动 。人们只是看到他每天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来读,但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书 。等到这位宰相死后,人们打开书匣,发现里面只有《论语》的前半部分 。从此以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遍天
【赵匡胤的“卧榻” 幽云十六州成为宋朝死穴】在赵匡胤攻城略地之后,他制定了这些政策制度、祖宗家法 。大宋帝国的“郁郁乎文哉!”就是在此基地上,成长起来的 。赵匡胤和他子孙那个时代是中国经济、文化达到巅峰的时代,是中国在全世界最文明、最发达的时代 。这一切,可能都与它的开国皇帝、好汉赵匡胤的那个“卧榻”情结有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