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与匈奴交战中的八大叛徒 西汉8大害群之马
西汉时期,匈奴对我国北方构成了重大威胁 。他们虽是野蛮民族,却能凭借强悍的体力和非凡的战马,以及弓箭技术,不断的杀害我边民,掠夺我财富,甚至兵逼都城长安 。西汉的统治者不得不用大量的精力对付这一劲敌,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可以说倾国家之力,经历过十多次大规模的战争,直到把敌人赶到大漠之北 。就在这攸关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却出现了少数几个害群之马——叛徒 。他们人虽少,却危害极大 。
叛徒:韩王信、王黄、赵利
汉初定中国,迁韩王信于代,都马邑 。匈奴围攻马邑,韩王信降匈奴 。匈奴得信,就势引兵向南,越过句注,至晋阳下 。高帝(刘邦)亲自带兵往击匈奴 。正当隆冬大寒雨雪天气,“士卒之堕指者十二三”,冒顿单于假装败走,引诱汉兵 。汉追逐冒顿,冒顿隐藏其精兵,只现其蠃弱 。汉步兵三十二万全力向北追击 。高帝先至平城,大部队还没有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围高帝于白登,七天七夜,汉兵中外不得相救 。匈奴骑兵,其西方尽是白马,东方尽青马,北方尽乌马,南方尽騂马 。高帝乃派使者暗中厚赠阏氏(单于老婆),阏氏对冒顿说:“两主不相困 。今得汉地,而单于终不能久居于此 。且汉王也有神护,望单于明察此事 。”冒顿与韩王信的两个将领王黄、赵利约定共击高帝,而黄、利兵又没有到,冒顿怀疑其与汉有谋,就听了阏氏之言,解围之一角 。于是高帝令士兵拉满弓箭向外,从解围的一角冲出去,与大部队汇合,随后冒顿引兵而去 。汉也引兵而归 。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登之战”,从《史记》所述情况分析,汉高祖刘邦所以能突围,两个原因,一是陈平用计收买阏氏,二是韩王信没有如约而至,单于担心有诈 。是不是韩王信真的又反向汉朝呢?不是,《史记》中接着写道:“此后,韩王信成了匈奴将,与赵利、王黄等多次背约(原先汉与匈奴有约,不得侵扰汉边界),侵盗代、云中 。”究竟这一次是什么原因违约没有对高祖实施合围?史书上没有交待 。也许是心虚了,意识到自己所要屠杀的是“天子”;也许,是什么其它的客观原因,或许率兵到半路有人不愿前进了;或许道路走错了;或许后勤跟不上 。我们无从得知 。
但是,回过来看,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韩王信没有叛变,坚守马邑抗击匈奴,汉高祖就不会有白登之围的遭遇!
叛徒:陈豨、卢绾
对这两个人勾结匈奴、反叛汉朝的史实,《史记》中交待得不太详细 。只有下列几行:
“居无几何,陈豨反,又与韩王信合谋击代 。汉使樊哙往击之,复拔代、雁门、云中郡县,不出塞 。……后燕王卢绾反,率其党数千人降匈奴,往来苦上谷以东 。”由上可知,陈豨反叛,肯定是与匈奴联手共同侵占了汉的代、雁门、云中郡县 。卢绾的反叛,一定是与匈奴汇合给上谷人民带来灾难 。
因这两个人在反叛前的身份显赫,陈豨为赵相国,卢绾为燕王,因而对汉初的恶劣影响是很大的 。
叛徒:中行说
大汉奸中行说出现在汉文帝时期,当时的匈奴单于老上稽粥初立,汉朝的实力不是很强,实行和亲政策,孝文皇帝遣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派宦官中行说送公主入匈奴 。但“说不欲行,汉强使之 。”中行说就说:“必我行也,为汉患者 。”意思是如果一定要我出行,我必定成为汉的心腹大患 。中行说说到做到,一到匈奴就投降单于,单于对他特别的宠幸亲密 。他就成了汉朝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的死心塌地的大汉奸 。
其罪行有三:
第一:背叛汉文化
当时汉与匈奴和亲,只是互赠礼物,并不存在汉对匈奴有意实行“汉化”政策,但对汉极端仇恨的中行说却高度敏感,他对单于说:“匈奴所以强大,就是因为衣食与汉不一样,匈奴不必依汉 。今单于变匈奴之俗,喜好汉物,这些东西不过是汉物的十分之二,但匈奴将被汉化,整个匈奴也就归汉了 。你们得到汉之缯絮,就把它扔在草棘之中,得到汉的衣绸就把它撕裂,以示其不如匈奴旃裘之完善 。得汉之食物也扔去,以示其不如匈奴奶酪之方便美味 。”
中行说的卖国,不是出卖几个汉人,也不是出卖汉朝的皇帝,而是背叛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 。这是一种最丑恶的叛国行为 。
匈奴是一个落后的民族,当时尚处于奴隶社会,不会耕作,不会治铁,不会纺织,更不懂丝绸,而汉早已进入封建社会,无论是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还是冶炼技术都位于世界前列 。汉皇帝把丝绸、食物这些东西传过去,不过是让野蛮之人感受一下先进文化是个什么样儿,让他们睁开眼界,但中行说却敏锐地感到汉文化对匈奴的影响力,实为自己的灭顶之灾 。
推荐阅读
- 清朝皇帝过年旧俗 与群臣分食不加任何佐料白片肉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风尘才女寇白门为何不惜与出轨情人玉石俱焚?
- 孙二娘嫁给了谁?母夜叉孙二娘与张青的爱情故事
- 刘姥姥与巧姐的联系 巧姐为何也是十二金钗之一
- 平阳公主与大将军卫青结合 真的是政治联姻?
- 中国历史上喜欢与和尚私通的四位皇后
- 揭秘武则天野史 武则天与她的男宠们
- 揭秘东皇太一与帝俊之间是什么关系
- 为何秦始皇指定扶苏继位却又将他派去面对匈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