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戴安澜将军缅甸牺牲地69年后终找到( 二 )


第一天,这支不小的寻访队伍抵达孟密时已是当日晚间 。从地图上看,孟密和大家要去的莫罗之间原本有路连接,但因为缅甸正值雨季,年久失修的道路受损,大家只能向西取道密松,然后经密松乘船往莫罗进发 。
从密松往莫罗的四个小时的水路是戴澄东此行中难得“轻松时刻”——其他路段基本上都是崎岖的山路,一路颠簸极苦 。
乘船间隙,一行人谈及戴安澜将军当年在缅甸的抗战经历 。同古之役为众人提及,戴安澜将军率部于1942年3月2日,经云南边境进入缅甸境内,部队于3月10日在缅甸的同古(又名东瓜)集结完毕,受命死守 。
同古是阻止日军北侵的重镇 。3月18日,日军向驻守同古的第200师各主要阵地发起了进攻 。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戴安澜表示了决一死战之信念,于当晚召集全师营以上军官开会,立下 “誓与同古共存亡”的遗书 。
戴安澜立下军令状:“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 。”
在十多天激烈的同古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奋战,以少胜多,击毙敌军5000余人,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 。
毛泽东后来在凭吊戴安澜将军的一首五律中曾有诗句云:浴血东瓜守 。
蒋介石对此赞赏有加,称:“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 。
作为同盟,美国政府亦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
忆及父辈往事,几位中国远征军后人在船上颇多感慨,吴先斌端起摄像机留下两岸郁郁葱葱的林木 。
其间一段时间,一只老鹰不停地在船上盘旋,众人见之感言:“莫非是戴安澜将军在天有灵,知道今日后人要来寻访?”
第3站:莫罗
遗体就在附近江心岛火化的
抵达莫罗后,已是5月31日中午 。戴澄东不免有些激动,此地是距戴安澜将军牺牲之地最近的一个村庄 。一行人开始了在莫罗村的寻访 。最终,他们找到了3位80岁以上的老人,三位老人都记得“从南边下来一支军队,步子很紧,到了江边”,看见部队正在江边扎木筏、竹排,准备渡江 。
采访人员了解到,同古一战大捷之后,戴安澜奉命收复棠吉 。经过一天激战,棠吉被攻克,捷报传来,举国欢欣鼓舞 。然而,由于大批日寇由泰国、老挝边境窜入中国军队后方进行围攻,戴安澜部队陷入日军重围,形势危急,上级急令其突围回国 。
戴将军率部突围,退入深山密林之中,条件异常艰苦,将士们无衣无食,每天只能以野草杂菜充饥 。1942年5月18日,大雨滂沱,部队突遭日军重兵伏击,“猛烈弹雨中”,亲临督战的戴将军不幸左腰部被击中两弹,血流如注 。
部队士兵用担架抬着戴将军撤离,由于无医无药,伤口发炎溃烂,8天后,部队进军至茅邦时,身负重伤的戴将军,流尽最后一滴血,以身殉国,年仅38岁 。
据“在缅第二百师作战行动日志”记载,戴将军牺牲后,“即初殓护灵梓归国” 。所谓“初殓”,王建贵告诉戴澄东,其父王玉成生前曾告知,师长殉国后,三军痛哭,但因条件有限,部队就地取材,砍下一棵攀枝花树,把树干中间掏空,做成一口简易棺材 。
戴将军牺牲两天后,遗体散发出异味,师部研究决定:实行秘密火化,带骨灰回国 。王建贵告诉戴澄东,父亲曾回忆,戴将军是在莫罗附近瑞丽江的一个江心岛上火化的 。69年之后,在瑞丽江边,听闻这些介绍,戴澄东唏嘘不已 。
第4站:茅邦
终于找到史料记载的牺牲地
在莫罗,戴澄东一行得知,该村附近确有一个叫茅邦村的地方 。一行大喜过望,次日一大早便启程向茅邦进发 。
因为许多地方根本就没有路,汽车是无法通过,大家租了7辆摩托车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这个叫做茅邦的地方和史料上记载的戴将军的遇难地地形、地貌上相差很大 。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寻访队伍找到了村里上了年岁的老人,一位老人想起来,大家可能找的是老的茅邦村 。因为全是深山老林,这支队伍三次迷路,来回折返,个个疲惫不堪 。终在当地副村长的帮助之下,大家终于找到了老茅邦村 。
“几乎快要到我生命的极限了,终于见到了与史实上记载的戴将军牺牲地描述一样的地形地貌,两棵榕树、老寺庙——寺庙虽然已毁,但旧迹尚存”,不顾地上的脏乱、潮湿,累得快要虚脱的吴先斌,扑向老榕树地下,仰天倒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