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四年到崇祯元年 弹指一挥间的九千岁( 二 )
魏杀杨涟等人的行为本身是不对,但结果是禁言,禁言后,专心为自己为国家捞钱 。哪怕3:7开那也是在捞钱、在有效工作 。明末两极分化,土地兼并严重,银子都在江南乡绅富户的手里,怎么让他们把银子交到国库?东林党出身江南富家,不愿也不能做到;而权倾一时的威权主义者魏公公可以做到 。
有了钱才能给军队发工资;才能造各种军备武器,除了红衣大炮:还有地雷、火铳、火棘莉、炸弹等等火器;才能筑城修墙养马 。军队装备牛掰才能内平贼寇,外御强敌 。而以上古代军事工业正是促进经济发展、保持就业的好办法 。
魏的功业在于保证了帝国税收系统的稳健运行;增强帝国凝聚力、控制力,南到广西、北至锦州尽为掌握;能够用正确给力的人并给予支持(炸伤努尔哈赤的红衣大炮可是用真金白银买的),扳回辽东战场的颓势,抚平北方农民因灾造反的危机 。跟前辈王振之流比起来,不得不说魏的才干确实高出了一大截 。即使跟一般的内阁大臣比起来其实也有卓越之处 。抛开党同伐异这些朝堂政治不可避免的“错误”不讲,魏至少是个效率极高的注重实用主义的干练能人 。东林党回忆录里说魏本人很愚钝,大多数点子都是他周围的人出的;很多人读了此段瞬间想到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 。
魏死后,辽东的形势再次退化到了万历末年的水平并持续恶化,财政困难的同时,崇祯皇帝疑心重,且在议和主站的意见中间摇摆不定,先是抛弃孙承宗,然后将袁崇焕凌迟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没了给力的将军,下属官兵们只能干瞪眼,辽东的关宁防线由强转弱、节节败退的局面再难挽回 。
袁崇焕督师辽东时,积极研究关外地势民情、八旗军作战技俩,提拔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满桂(蒙古族)等勇将 。勤于操练,多次整治军纪,与士兵同甘共苦 。努尔哈赤兵败宁远,为袁崇焕大炮所伤,旋即不愈而死;宁锦之战,为父报仇的皇太极小伎俩用尽,却一点便宜没捞着,在袁崇焕跟前吃足了苦头,看过关宁铁骑的军容后忌惮三分,战术上皇太极用兵狡诈,袁崇焕却比皇太极更老辣 。
可惜的是,这位屡次击败后金军队的功臣良将,在成功保卫北京后居然立即被崇祯罗织罪名下狱,一生从无败绩的大明蓟辽督师被凌迟处死 。袁崇焕刚刚提出的“五年复辽”计划成了泡影 。袁死后,他提拔的人中除祖大寿无奈投降后金(投降时改称满清)外,余者皆相继战死 。精心培育的关宁铁骑死的死,降的降,最后只剩了少部分兵力保存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手中 。
【天启四年到崇祯元年 弹指一挥间的九千岁】到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了皇兄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 。在幡然醒悟的同时,也让无力回天的崇祯在精神上彻底崩溃 。收葬魏忠贤遗骸,既是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肯定,也是对自己17年执政生涯的全盘否定 。康熙四十年,魏忠贤墓被康熙皇帝下令夷平,这是后话 。
推荐阅读
- 明末四大公子 陈贞慧方以智冒辟疆侯方域四人
- 中国历史上喜欢与和尚私通的四位皇后
-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寒冷期 冻死者难以计数
- 金瓶梅中的大款花子虚为何只混成了老四
- 盘点古代史上四次焚书事件 不止焚书坑儒
- 袁世凯逼退清帝 四百万两“优待费”耍噱头
- 李鸿章与晚清官场四十年 既要做事又要自保
- 先秦四大荒唐的好色君王
- 中国军训已有四千年历史 孔子曾经当过教官
- 厚厚一部二十四史 权臣历历 篡位自立或抄家灭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