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灭亡 导致满清王朝灭亡的十大原因揭秘
清朝的灭亡: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 , 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 , 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那么大清朝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1、急功近利的考核指标导致王朝倾覆
中国的传统社会以农耕文明为基础 , 其一向以“小政府大社会”的低成本模式维系 , 但在十九世纪后的全球化进程中 , 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倒逼下 , 这种模式乃至整个国家都受到了欧美列强的严重挑战 , 特别是甲午战败及庚子之役后 , 清廷为挽救王朝覆亡的命运而不得不艰难转型 , 其新政与立宪的过程实则暗含了由“小政府”向“大政府”转变轨迹 。
“小政府”模式以“不扰民、少作为”为准则 , 管理成本虽低 , 但与之伴随的则为低效率 , 由于其不足以抵御外来的侵略 , 由此也带来了国内民众的极大不满并进而导致其合法性的丧失 。为实现“富国强兵、器物转换”的目标 , 清廷不得不痛下决心 , 更弦改辙 , 其在编练新军、教育改革、警政改革、司法改革、官制改革、实业促进、地方自治乃至宪政改革等问题上分头并进 , 其规模之大 , 其速度之快 , 在令人感到惊佩的同时 , 也不免有些担忧 。
事实上 , 清末十年中的各项举措已经远远超过了整个社会所能承载的压力 , 由此引发的财政问题更是致命的 。毋庸讳言 , 各项新政的铺开均以财政为支撑 , 没有钱就不能办事 , 要办事就得花钱 。由此 , “永不加赋”的朝训被一破再破 , 各项加征摊派有增无减 , 羊毛出在羊身上 , 其落脚点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 。清末新政的困境就在于 , 要想在列强的虎视下“存国存种”乃至尽洗前辱 , 就必须改革变政 , 但多一项新政举措 , 就多一项庞大的经费支出 , 而财政的增收远远跟不上支出的急剧膨胀 , 就算没有武昌起义 , “赤字财政”的维系也是难以为继 。
以新政第一要务的新军编练为例 , 仅北洋六镇每年的维持费用就高达900万两 , 如建成36镇常备军的话 , 其每年的维持费用至少在5000万两上下 。在1911年的国家财政预算中 , 陆军部提出的总预算超过1亿两 , 在资政院的大力削减下 , 其预算额7800万两也已经接近全国总预算(26000万两)的三分之一 。更值得警觉的是 , 清廷为完成全国36镇的新军编练计划 , 其在耗费巨资的同时也在用人上不择流品 , 以至于大量倾向于革命的年轻军官进入新军并担任各项军职 , 这也为清朝的覆亡平添了极其微妙的不确定因素 。
再以司法改革为例 ,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以各地行政长官(如州县官)兼理司法 , 如果要推行司法独立、政审分开 , 势必要在各级官衙外另设审判机构 , 全国各州县也将因此新增三四千万两的支出 , 经费何出势必成为一个头痛的问题(这项工作到民国后也未能完成) 。
在“小政府”的模式 , 朝廷对地方官的考核无外乎“钱粮与刑名” , 只要地方上按时解送国家税收、地方上安靖无事 , 官员即算合格 。1901年推行新政以后 , 各级地方官升迁优劣的主要考核指标不再限于“钱粮、刑名” , 各项新政事业如警政、学堂、地方自治等更加为朝廷(或上司)所看重 , 而且大都设有时间表 。在经费与人才匮乏的双重煎熬下 , 各级地方官大多疲于应付 , 其中形象工程在所难免 , 贪污腐败也多有发生 。更可叹的是 , 这些来之不易的民脂民膏未必取得了真正的实际效果 。
清史总撰缪荃孙曾说:“国家因兵败而图强 , 因图强而变政 , 因变政而召乱 , 因召乱而亡国 。”清末新政与立宪是一场迟到的变革 , 历史经验表明 , 在近代化进程中 , 起步越晚困难越大 , 情况也就越复杂 , 任何超出了自身基础的操切之举 , 都将会走向良好愿望的反面 。
2、利益分配机制错位 , 一方利益受损且缺乏对话机制
清末新政的进程中有一对明显的矛盾 , 一方面是朝廷官员及部分开明的士绅警告民众“不变则亡” , 其试图通过各项新政举措来挽救国运 , 另一方面则是下层民众因自身利益受损而极力反对新政 。不可否认 , 任何一项改革(且不论其是好是坏) , 都会引起利益的重新分配并带来各种矛盾冲突 , 如果改革者设计精当 , 操作合理 , 这对各方都将提供一个利大于弊的发展机会;反之 , 利益受损的一方将阻扰并反抗新的变革举措 , 不满的情绪在一定时间的累积后 , 其势必对整个改革造成严重的危机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清朝皇帝过年旧俗 与群臣分食不加任何佐料白片肉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