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灭亡 导致满清王朝灭亡的十大原因揭秘( 四 )


5、激进思潮不可取 , 非理性的情绪未能得到合理的疏导
在清末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况下 , 革命思潮异军突起 , 在漫天漫地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仇恨性宣扬中 , 就连饱学的章炳麟也高擎革命大旗 , “公理未明 , 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 , 即以革命去之” , 革命似乎成为一剂治国济民的仙丹灵药 , 但凡有不平处 , 即以“革命”革之 。
在近代化的过程中 , 革命与改良通常表现为此扬彼抑、互为消长的关系 , 如果改良能获得成效 , 革命就会消沉;而改良的道路行不通 , 革命就会迅速蔓延 。改良与革命在同时赛跑 , 任何一方的不谨慎都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
就事实而言 , 实行新政后的清廷已经没有了保守派 , 而只有激进派和缓进派 。清朝的覆灭 , 问题不是走得太慢 , 反而是因为走得太快 。以清末立宪为例 , 在外国评论家的眼中 , 九年的预备立宪期未免“出奇的乐观” , 但这样一个短得不能再短的急进方案 , 还有人认为不够激进 , 甚至连最温和的士绅都已经等不及了 。多才博识者如梁启超当时就指出 , 预备立宪清单上所规定的任务是绝对办不到的 , 但言犹在耳 , 他在1910年第三次请愿之前又激愤的说 , “现今之政治组织不改 , 不及三年 , 国必大乱 , 以至于亡 , 而宣统八年(1916年)召集国会为将来历史上必无之事” 。
革命不宜提倡 , 激进更足以误国 。在风起云涌的国会请愿运动中 , 尽管领导者为文质彬彬、讲求“有风度对抗”的立宪派士绅 , 但其中也不乏白刃割股、断指血书的激烈之举 , 类似的举动在舆论的推波助澜下 , 民众的情绪更加激化而走向非理性的漩涡 。温婉的士绅运动尚且如此操切 , 更不要说急躁而任性的革命党人气质 , 由此 , 清末思潮偏出理性的轨道也属正常 。
改良是一种渐进主义 , 其主张“积小胜为大胜”;革命是一种激进主义 , 其主张“毕其功于一役” 。晚清的历史 , 大体上是一个由“器物变化”到“制度变革”的过程 , 但制度的变革非但不能替代器物的进步 , 反而是器物层面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才有的产物 。甲午的失败 , 不是器物方向的错误而是速度、规模与效率的失败 , 这不是用制度变革即可取代完成的任务 。
学者张鸣曾说过 , “近代化是一项没有英雄也不要英雄的平凡而琐碎的工程” , 任何急功近利和操切冒进都是一种历史的反动与投机 , 非但不会带来任何好的效果 , 反而引发更多的问题 。试图以激进的方式实现西方国家一两百年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 这种拔苗助长之举既无成功的可能 , 后果也是相当严重 。从本质上来说 , 这是一种追求短期效应的冒进行为 , 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一种偷懒行为 。
传统依靠的是经验 , 革命则构思于理论;保守主义用“过去”说事 , 激进主义则以“未来”许诺 。清末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各种报刊杂志大多为激进的知识分子所掌握 , 而清廷各级政府对这个新兴的舆论环境显然未尽了解 。在报刊舆论缺乏多元制衡机制的现实下 , 激进甚至煽动性的思潮更容易被民众所接受 , 一些保守而不乏中肯的观点则被新派的报纸编撰人认为是不合时宜而拒绝登载 , 由此也被当时的“主流舆论”所完全边缘化 , 就算是政府一方的观点 , 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也完全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 。
6、不可忽视的历史偶然性与亟待提高的危机管理能力
【清朝的灭亡 导致满清王朝灭亡的十大原因揭秘】在近代国门被强行打开之后 , 清朝的每一次进步都来源于一场危机的推动 , 但蹊跷的是 , 每次危机过去之后 , 改革总是陷入停滞 , 直到庚子年内部矛盾与外部危机总爆发 , 慈禧太后终于下定决心改弦更张 , 因为她清楚的意识到 , 如果一场实质性的改革不由朝廷来主导的话 , 外部力量将可能会强加给中国 , 而且极可能以牺牲清廷作为代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