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陵选址的风水讲究!( 二 )


朱元璋选择在钟山之阳建造陵,钟山之阴建陪葬功臣墓,南北对应,尊卑昭然,这完全符合“风水”要义——
钟山有东、中、西三峰,在风水上称“华盖三峰”,而以中峰最尊,孝陵恰好处于中峰之南玩珠峰下,而最早将这块地盘视作风水宝地的是梁代高僧宝志和梁武帝萧衍;
在孝陵之西,有一座小山,人称“小虎山”,过去不解其意,现从风水地貌上分析,方知其正处于孝陵之右的“虎砂”位上,与孝陵之东的“龙砂”之象左右对列;
直对孝陵陵宫的“梅花山”,过去都以为乃朱元璋为让吴大帝孙权这条“好汉”给他的陵寝看大门而留下的,其实,这一如座如屏的小山是孝陵风水中的“案山”,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
【中国帝王陵选址的风水讲究!】西南方向的前湖及逶迤南下的“钟山浦”也具有灵动的“朱雀”风水特征 。
这样孝陵陵宫及宝城就具备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四象”,加之孝陵的三道“御河”都呈由左向右流淌的形势,这种水风水上称“冠带水”,亦十分难得 。
从中国古代帝王陵寑规制上看,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有“依山起陵”的观念,后来有了“依山环水”的讲究,到秦、汉、唐、宋几代,帝陵逐渐发展成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宫的制度和中轴对称的规整格局,这种布局的基础非风水宝地不建 。现在有人提出发掘的“秦陵”、“乾陵”,就是典型的风水宝地 。秦陵南依骊山,北临渭水,符合《大汉原陵秘葬经》中的“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之陵寑择址标准,可谓吉壤 。
位于关中的乾陵,地形地貌结合完美,有山(梁山)有水(漠谷河),陵区如裸睡少妇,棒槌岭如男根插在中间,应合“阴阳二仪、天地配合”之原理 。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合,乃生万物 。《葬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 。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故葬者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 。”乾陵具备了风水宝地的所有条件,据说,高宗李治登基不久,命当时有名的星相大师袁天罡和专掌阴阳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为他择万年吉壤,这块地是袁、李两人共同定下的 。
朱元璋则新创了一套帝陵体制 。孝陵以钟山为中心,外郭城垣走向曲折,绕山而建,这一点与明初京师城垣相似;神道也是不循常规,弯曲而行,与陵宫部分构成一平面如“北斗”的形状 。《大明孝陵神宫圣德碑》记载,朱元璋“审天象,作地志”,此即是采用了象天法地,以“天帝”所居之“北斗”位居中央,周围按二十八宿构成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环绕的神秘布局手法,这里就是“风水说” 。古人认为北斗七星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皇帝是天子,“升天”也就意味着到北斗七星上去住了 。这种追求“魂归北斗”的“北斗七星”陵区布局,影响到了后代王帝陵寑的择址和建设 。
北京城的规制是仿南京城的,北京十三陵的构建规制同样源自南京,源自孝陵 。十三陵中的第一座、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寝长陵的规制,完全按照孝陵的标准构造的 。其后的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的营造,虽有大小之别,但规制相同 。整个陵园以长陵为主体,向东南、西北和西南展开,周围约80里,形成了明朝规模宏伟的陵园 。
说到迷信,朱棣比其老子朱元璋更厉害 。据说当初为选择陵址,他颇费心思 。初定京西燕家台,因与“晏驾”谐音,觉其不吉,只好作罢 。继选京西潭柘寺,又认为既为寺院,怎能再建陵墓,朱棣不悦而放弃 。最后选定燕山山脉的支脉黄土山,形势优美 。朱棣表示满意,只觉地名太俗 。恰在此时,正逢他的生日,于是改黄土山为天寿山 。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皇帝是天子,“天人合一”,得讲究人与自然的统一,因此帝王是不能随便葬的,生前“万岁”,死后得有“万年吉壤” 。“风水说”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的“环境观”,帝王陵寑择址看似迷信,其实一点也不神秘,是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统一时的结果,有科学道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