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来“朝贡”的日本使者竟多是海盗商人

【明朝时期来“朝贡”的日本使者竟多是海盗商人】整个明代的中日关系主要是围绕倭寇、朝贡和抗倭援朝这三件大事展开的 。其中 , 倭寇最让明朝政府和百姓头疼 , 从朱元璋(1328—1398)建立明朝开始 , 倭寇就来骚扰 , 几乎与明朝的存亡相始终 。
虽然接到倭寇侵犯的报告后 , 朱元璋怒发冲冠 , 为杜绝倭害 , 有派兵征讨日本的打算 , 但由于明朝刚刚建立需要休养生息 , 而且北方元朝势力还比较强大 , 他感觉还是通过外交途径 , 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 , 于是按捺住了怒火 。
朱元璋认为倭寇侵犯中国沿海各地至少是得到日本政府(应该说是九州岛的地方政府)的支持或默许 , 所以决定遣使直接和日本国王交涉 , 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
明使一开始到达的是日本九州岛 , 当时怀良亲王(《明史·日本传》写作“良怀”)割据九州岛 。朱元璋与怀良亲王的几次使节往来非常不顺利 , 直至最后朱元璋一怒之下决定与日本断绝关系 。关于这部分 , 历史讲坛的另一篇文章中有详细介绍(《朱元璋为何要求后世子孙与日本断交?洪武年间的中日恩怨》) 。
不过 , 《明史》却多次记载说日本来朝贡了 。例如 , 洪武七年(1374)七月 , 有日本人来贡;“未几 , 其别岛守臣氏久遣僧奉表来贡” 。接着洪武九年(1376年)四月、十二年、十三年、十五年、十九年……都有所谓的日本使节来 , 几乎是年年入“贡” , 岁岁来“朝” , 但因他们几乎都没有表文、国书 , 如此无礼!朱元璋拒绝接纳 。
有时来朝的“日本使节”纵携带有“书”、“表”却言“词不诚” 。
所谓的“日本使者”不带表文的原因是 , 真使者不带表文是不想在称呼上为难(即称臣与否 , 不带 , 可以回避称臣) , “倭寇”冒充的假使者自然没有 。据《明史·日本传》记载:
倭性黠 , 时载方物、戎器 , 出没海滨 。得间 , 则张其戎器而肆侵掠 , 不得 , 则陈其方物而称朝贡 。东南海滨患之 。
日本海盗形象图
可见那些朝贡者多是一些“不得间”日本“海盗商人” 。他们经常到中国或朝鲜进行贸易 , 往往很不景气 , 日本那时没有什么可以输出的 。倒是他们想购买的东西太多 , 当自己的货物没有出售而无钱购进的时候 , 他们一旦发现沿海官府和中国百姓没有防备 , 就摇身一变成为海盗 , 抢劫沿岸中国居民 。如果看到沿海中国百姓有所防备时就贸易 , 一旦遇到官兵就说他们是来朝贡的 , “戎器”竟成了贡品 。
狡猾的倭寇和一些日本商人知道 , 明朝政府像中国历代专制政府一样甘心做赔本生意“朝贡贸易” , 于是 , 他们就利用了中国帝王的自大心理 , 在不便抢劫的时候就冒充是日本政府的使节入贡 , 所谓“不得 , 则陈其方物而称朝贡”是也 。在明朝史书中有许多关于日本使者来明朝的记载 , 其中几乎有不少是所谓“贪商冒名之徒”一时的急变 , 根本没有携带国书、表文 。他们是冒牌货 , 哪里有表文?
纵观整个明代的中日交流史 , 日本朝贡使节和海盗之间的身份总是很暧昧 , 或者表现得很暧昧 , 这也不仅仅是朱元璋一朝的事 。
当时的日本正处在“下克上” , 即以下犯上 , 盗贼流行的时代 , 即使是那些看似儒僧的或打扮成儒僧的使节 , 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强盗习气 , 在一些明人的眼里日本大使与倭寇往往没有分别 。如宁波争贡时的日本使节 , 摇身一变就是海盗 。
中国正史中就不乏日本贡使“变身”为海盗的记载 , 如《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七就有如下记载:
明景帝景泰四年 , 日本“贡使至临清 , 掠居民货” 。
天顺初 , “其王源义政移书朝鲜王 , 令转请遣使谢罪 , 廷议使臣不得仍前肆扰” 。
成化四年十一月 , “倭使伤人于市 , 曲赦之” 。
明孝宗弘治九年三月 , 日本国王“源义高遣使来京 , 还至济宁 , 其下仍持刀杀人 , 诏严防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