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宫廷最神秘最震惊的三大投毒案( 二 )
最后,司马衷被东海王司马越用牛车接回了旧都洛阳,但半年后便死了 。《晋书·惠帝纪》记载,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十一月,司马衷“崩于显阳殿,时年四十八,葬太阳陵” 。
司马衷到底是怎么死的?史书给出的答案很简单,仅四个字,“食饼中毒” 。那么是谁投的毒?史书无确切的答案,最大的嫌疑人是司马越 。但因为没有人看见,证据不足,所以史家也只能留下“或云司马越之鸩”的记载 。
点评:上述故事中有三起毒杀情节,所用毒药和投毒的方式各异 。杀司马遹用巴豆,中医称巴豆有“大毒”,是古人投毒常用毒物之一,历代禁止随便出售,据《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刑部·诸禁》(卷十九)中“禁治买卖毒药”条,元朝将之与砒霜同列为禁药 。
杀贾南风使用金屑酒,“吞金”是古人自杀、赐死时较常用方法 。喝下含金屑的酒后不会立即毙命,将在极度痛苦中慢慢死去,死得比喝下正宗毒酒还惨 。
杀司马衷时将毒药放在食品中,即民间常说的“饭里下毒”,这种投毒手段简单、较易得逞,所以在现代也多见,早于司马衷遭毒杀的东汉质帝刘缵,也是吃了有毒食物毙命的,谋杀者梁冀便是让亲信暗中把毒药搀在刘缵吃的饼中 。有鉴于此,古代皇家为了防止坏人在食品中投毒,就餐前会将菜品放入一种特殊的测毒工具“银版”中,或由太监、医生一类人员先尝食,没事后才动筷子 。
药里掺毒——
典型案例:清德宗急性死亡案
投毒嫌疑人:大太监李莲英
中国古代最后一位被毒杀的皇帝,是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即通常说的“光绪皇帝” 。
载湉是清朝倒数第二位皇帝,4岁坐了龙椅 。《清史稿·德宗本纪》记载,光绪十五年(戊戌年,公元1889年)二月,长大成人的载湉开始亲政 。此时的大清王朝内忧外患,年轻的皇帝颇有想法,欲重振满清江山,复兴大国梦 。遂启用梁启超、康有为等一班维新派人士,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六月,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
变法运动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历时103天便失败了,史称“百日维新” 。载湉不仅未能将慈禧摆平,完成革新,反而给自己挖了大坑,从此失去了自由,被幽禁于中南海 。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载湉“崩于瀛台涵元殿” 。第二天,也就是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也在中南海仪鸾殿中死了 。38岁的皇帝和74岁的太后,在24小时内相继死去,这把大清子民惊呆了 。
蹊跷,怎么这么巧?载湉是怎么死的?当年小道消息多多,有说载湉是被毒死,有说是病死,其中以“毒死说”流传最广 。为了弄清真相,前些年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中,特列出专项课题,研究“清光绪帝死因” 。
据已公开的研究资料,在对1980年清理崇陵棺椁时获得的载湉的头发、衣物、遗骨,进行毒性检测后发现,载湉体内三氧化二砷含量明显异常 。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最后形成的研究报告断言,“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 。”
这一现代结论终于弄清了载湉的死因之谜,但载湉之死的全部谜团并未能一一解开 。谁投的毒?又是谁指使的?如何操作的?仍无法搞清楚 。一种说法是,皇帝知道慈禧卧病不起了很高兴,慈禧听说后大为动怒,才让人在载湉服用的药物中(一说饭里)掺放了砒霜,将皇帝毒死在自己归西前 。
另一种说法是,慈禧无意害载湉,是太监担心载湉复辟对自己不利,遂借慈禧之名弄死了载湉 。曾在宫中生活过两年的德龄公主,在其所著《瀛台泣血记》一书中,将凶手直接定为大太监李莲英 。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到底谁是毒死大清皇帝的主谋,或许永远是个谜!
点评:砒霜是中国古代谋杀者最常用的毒物之一,用砒霜杀人,称为“砒诛”,投毒之狠,与“鸩杀”并列 。清陈士铎《辨证录·中毒门》开首即谈砒霜,描述颇详:“人有服砒霜之毒,疼痛欲死,苟不急救,必至腐肠烂胃,吐呕紫血而死 。”
其实,砒霜是一味疗效显著的中药,至今都有中医在给患者使用,其治疗原理叫“以毒攻毒”,但用量和范围控制极严 。阴谋家正是利用“吃药”这种路径,药里掺毒,绝杀他人 。
为防砒霜被坏人利用,古代列之为“禁药”,市面上不得随便买卖 。元代还实行“实名制”,交易逐笔登记入册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刑部·诸禁》(卷十九)“禁治买卖毒药”条规定,如果出事,“害了人性命呵,买的、卖的两个都处死者 。”
推荐阅读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揭秘古代宫廷投毒三大秘法 古代皇家投毒谜案
- 用石油大败突厥骑兵!看石油在古代的妙用
- 古人更偏爱平胸 揭秘古代丁香乳更受欢迎
- 揭中国古人身份证 竟带防伪标识
- 揭秘中国古代的女囚坐牢就失去贞操的潜规则
- 古代女子出嫁洞房“八件套” 是些什么东西
- 猪八戒白胖形象错了 专家:明代中国没白猪
- 中国古代著名男宠 后宫美女在他面前黯然失色
- 中国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