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张作霖与张学良 在张氏父子头上的光环( 二 )


这样的军人 , 我们说他什么好呢?“九一八”的过失 , 过去我们的史书一直是算在蒋介石身上的(现在很多书依旧这样说) , 说是蒋介石下令张学良不抵抗 , 甚至还煞有介事地说什么不抵抗的电报一直藏在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身上 。其实 , 张学良本人一直都承认不抵抗是他自己的决策 , 现在的档案也证实了这一点 。而且 , 早就有学者指出 , 即便是蒋介石让他不抵抗 , 以当时他实质上属于独立军阀的身份 , 在涉及国家和自身利益的时候 , 也完全可以“抗命”不遵 。所以 , “九一八”的不抵抗只能是他的责任 , 赖不到别人头上去 。对于一个人来说 , 尤其是负有重大责任的人 , 某些错误是不能犯的 , 一犯就是千古罪人 , 百身莫赎 。
其实 , 这个错误固然可以有很多解释 , 比如错误判断形势、盲目相信国联等等 , 但都不足以令人采信 。一个军人在守土有责的大节上犯错 , 无论如何都是不可原谅的 。跟张学良同时期的许多军阀 , 甚至后来投降日本的那些杂牌军的将领 , 也都在日本侵略之初做过抵抗 , 后来投降 , 往往有情势所迫的原因 。
当时的张学良 , 确实不像个军人 , 相当颓废 , 大烟抽抽 , 吗啡扎扎 , 整天在歌厅、酒楼、戏院、胡同鬼混 , 萎靡到了部下都看不过去的地步 。九一八事变当晚 , 他正带着夫人于凤至和赵四小姐在前门外中和戏院看梅兰芳的新戏《宇宙锋》 , 以至于参谋副官半天找不到他 。后来马君武的诗《哀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 , 开场弦管又相催 。”其实也不算完全冤枉他 。
显然 , 当时的人们和舆论 , 并不像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那样看张学良 。九一八事变之后 , 声讨声铺天盖地而来 , 各 行各业的人们都在骂他卖国 , 骂他无耻 。最有名的是马君武的两首仿李义山的《北齐》诗:“赵四风流朱五狂 , 翩翩蝴蝶正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 , 哪管东师入沈阳 。”“告急军书夜半来 , 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 , 更抱佳人舞几回 。”(赵四是指赵一荻 。
朱五是指朱启钤的女公子朱湄筠 , 常陪张学良跳舞 。蝴蝶是著名电影演员胡蝶 , 当时确在北平拍电影 , 但是否跟张学良有如此密切的关系 , 不得而知 。)上海的报界还传说 , 德国有报纸提议把本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张学良 , 奖励他维护东亚以及世界和平的贡献 , 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因此 , 在那个武力决定一切的年代 , 拥有几十万大军的张学良不得不在1933年下野出国 , 可见当时他的不得人心 。后来的历史书把这个经历也说成是蒋介石找来张学良 , 要他替自己顶罪 , 张学良出于义气 , 答应了 。既然当时人们并没有认为丢失东北是蒋介石的过错 , 蒋又何必要张来顶罪?
实际上 , 后来之所以出现那么多为张学良开脱的历史解释 , 原因只有一个 , 那就是西安事变 。因为西安事变 , 张学良成了民族英雄 , 一白遮百丑 , 所以 , 他之前的所有作为 , 哪怕非常不堪的作为 , 都有了借口 , 甚至有了正面的意义 。
张氏父子在东北的统治 , 在诸多军阀中其实只能算中等偏上 , 虽然搞了一些建设 , 但留下来的像样的东西不多 , 最宏伟的建筑 , 大概要算大帅府和将军林(张作霖的墓地) 。他们比起山西的阎锡山 , 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 , 云南的龙云 , 都还差点意思 。
更要命的是 , 他们父子在关外 , 却几乎一点好印象都没有留下 , 只有战乱、破坏和由此造成的哀鸿遍野 。显然 , 我们现在的历史叙述和文艺作品 , 对这对父子的颂扬已经大大超出了他们本来应该有的地位 , 在他们身上添加了太多的神话 。这父子俩 , 已经完全罩在闪亮的光环里 。固然 , 对于影视作品为代表的文艺创作而言 , 张氏父子的经历如此具有传奇色彩 , 的确提供了很多的“说事儿”空间 , 但一味的美化 , 也实在不正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