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假抽奖 真陷阱——谨防快递包裹成为二维码广告牟利工具丨生活观察( 二 )



记者|假抽奖 真陷阱——谨防快递包裹成为二维码广告牟利工具丨生活观察
文章插图

图为贴上二维码广告的快递包裹。(新华社采访人员解园 摄)
采访中一位从业人员告诉采访人员,此类广告投放一般由快递公司或菜鸟驿站和广告公司合作完成,这类广告公司在网上比比皆是。采访人员于是以“快递广告”为关键字进行搜索,果然发现几家排在前列的广告公司均明确标明“快递单打印面单广告”。
一家位于杭州的广告公司表示,在快递面单上贴二维码广告确实属于自身业务范围,并透露与菜鸟总部每天有七八千万单的合作量,“但一般不与单个小区或片区合作,主要是量级太小,产生投诉后也不好处理”。
采访人员又致电一家位于深圳的广告公司,对方表示可以向所有快递公司的源头大仓投放广告,也可以向指定区域定点投放,但需要先充值1万元。
对于消费者广为吐槽的抽奖形式,该公司工作人员表示“扫码领红包给几毛钱就可以,主要是提高关注率”,也不会审核具体奖品内容;当采访人员提出是否能够以针对性投放广告为目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对方表示没有问题,并可以帮忙创建公众号以实现引流,以便日后逐一添加广告受众。
【 记者|假抽奖 真陷阱——谨防快递包裹成为二维码广告牟利工具丨生活观察】专家:亟待完善立法 加强监督管理
对于未经消费者同意强制在包裹上张贴二维码广告的行为,不少人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犯。“快递是我的私人物品,怎么可以在上面随意张贴广告?”王女士说。
太原理工大学法学系主任张振宇表示,如果购物成功,快递及其包裹的所有权归消费者,快递公司并不具备所有权,未经授权而乱贴广告的行为侵犯了该包裹所有人对包裹外包装的收益权。但他也解释道,对于快递公司等是否能够在包裹上贴广告,我国尚未出台具体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目前只有在快递封装用品的国家标准中可以查到“包装袋任何部位不得印有经营性质的广告”。
一些受访法律人士还认为,此类二维码广告涉嫌随意收集个人信息,若将所获信息不分类型、不加区分地用于互联网商业行为,可能会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甚至会导致电信诈骗等案件。
尽管一些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此类二维码广告的扫码率仅约0.3%,但全国邮政管理工作会议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1085亿件。在如此大的基数下,点击此类广告的总人数依然不可忽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在尚无有关部门注意到此类现象的情况下,可能会滋生一些不法分子窃取个人信息的行为,造成居民信息泄露。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有关法律,明确快递外包装是否可以张贴广告以及其他具体要求,并及时补齐监管漏洞。
此外,张振宇还表示,通过诱导的方式吸引消费者扫码抽奖,并把极低的中奖率隐藏在大众很少打开的下拉式菜单中,导致几乎无法抽中包装上承诺的奖品,这已经涉嫌发布虚假广告,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张振宇补充道,为有效遏制这种现象,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发挥作用,全面、及时、长期地执行监督管理职责,规范快递市场,切实解决“二维码广告虚假抽奖”问题,保护消费者正当权益。
采访人员:吕梦琦、赵阳、解园、王皓
编辑:郝静
来源:新华视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