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普遍选择的是衰老,而不是永生,这究竟是为什么?( 二 )



水母的永生学
虽然真核生物演化出了有性繁殖 , 然而这个时候的地球生态系统很单一 , 还不具备真核生物想有性繁殖就有性繁殖的条件 。 为了让自己能够坚持到下一次繁殖 , 早期的真核生物依然延续原始的方法复制自己 。 这其中就包括一个古老的族裔 , 刺胞动物 。

由于无法快速移动 , 早期刺胞动物选择将生殖细胞扩散在海水里 , 随波逐流 , 随缘结合 。 可是这样依然无法保障最大程度的结合 。 为了保障自己的基因库 , 它们会在有性生殖的同时 , 克隆复制自己 。 这种方式很像植物 , 可是植物好歹还有其他动物帮忙传粉 , 这个时候的刺胞动物比植物还要古老 , 根本就没有生物进化到这一地步 。

既然没有 , 那刺胞动物就选择自己来!它们将自己的一些复制体脱离自身 , 让其进入海水里 , 刺胞动物第一次有了可以移动的本领 。 这些脱离的个体带着原本的基因 , 在茫茫大海里寻找同类 , 然后释放生殖细胞结合繁殖 。 这些脱离母体的个体叫做水母 , 而留在原地固守本盘的叫做水螅 。

水母完成繁衍后 , 受精卵发育成浮浪幼虫 , 这个时候它既不是水母体也不是水螅体 , 要等浮浪幼虫沉入海底后 , 才开始发育成水螅体 , 之后开出“花” , 也就是水母体 , 让其去大海流浪 , 繁殖 , 形成一个繁衍环 。 水母与水螅本是同根生 , 因此它们之间的形态可以相互转换 , 这也造就了生物史上的永生传奇——灯塔水母 。

灯塔水母可以自由切换自己的模式 , 它可以选择变回水螅体 , 然后又复制出水母体 。 很多人类羡慕灯塔水母的永生 , 但如果告诉大家 , 这是用脑子作为代价换来的 , 还想永生吗?

放弃永生
水母固然可以做到永生 , 但它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 成为了最低等的真核生物 。 水母没有大脑 , 没有思考 , 它连自己为什么捕食都不知道 , 一切的活动似乎都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 虽然水母的多样性也不遑多让 , 有250多种 , 但没有一种是顶级掠食者 。 水母是一个统称 , 它的生物分类是纲 , 相对应的就是哺乳纲、鸟纲等 , 随便拿出来一个都能在数量上吊打水母 。

因为高级的真核生物 , 普遍选择了另一条进化路线——衰老 。 高级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两端有一种神奇的物质 , 它会在每次完成自我复制后 , 让每条染色体变短一点 , 复制次数越多 , 就越短 , 这个物质叫做端粒 。 构成端粒的基因约有50~200个核苷酸 , 经过多次复制缩短到一次数量后 , 基因便不再复制 , 直到整个细胞衰老 。

衰老改变了整个真核生物的演化 , 尤其是高级的真核动物 。 动物们几乎完全抛弃了无性繁殖选用有性生殖 ,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因重组的概率 , 缔造了丰富的基因多样性 。 从这个时候开始 , 生物的演化速度似乎被开了加速器 , 仅仅5亿年的时间 , 从寒武纪到新生代 , 生物从最初的形态到今天的千变万化 。

衰老还让生物之间的竞争减少了 , 如果所有生物都像灯塔水母那样永生 , 同时还会繁衍制造出新的个体 , 这样 , 生物的数量会快速增加 , 同种动物之间的竞争加剧 。 当一定空间内的生物超过环境的负荷后 , 自然就会对其进行清理 , 对于种群而言 , 永生并不适合 。

衰老刺激进化
永生是通过不停地复制自己产生的后代 , 这些后代的大部分基因与亲本是一样的 ,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 , 一旦环境发生巨变 , 这种基因不再适应 , 那么毁灭就会是一个接一个 , 最后直接一锅端了 。 这个过程中当然会产生变异 , 但是别忘了 , 变异也是中性的 , 谁知道它的变异是好还是坏 , 一切都要环境说了算 。 而且 , 变异的概率是很低的 , 很有可能在生物灭绝的时候都没能等来一个变异 。

有性繁衍在多样性这一方面更胜一筹 , 它们通过基因重组的方式 , 将染色体上相对应的碱基对互相交换 , 从而产生不同于亲本的性状 。 同时 , 生物本身还伴随着基因突变 , 这就相当于有性繁殖比无性繁殖多出了至少两倍的基因改变概率 。

在自然的演化史中 , 一点点会慢慢变成“亿点点” , 手快有手慢无 , 只有不停地适应环境 , 才能保证种群延续 。 永生反而会让生物进化的速度减慢 , 一步慢 , 步步慢 。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 , 这种落后会越来越远 。
有性繁殖同时还伴随着衰老 , 衰老会让个体消亡 , 让出原本的空间 , 虽然有些残忍 , 但是很符合进化论的主旨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某种程度上 , 衰老也是一种不适应环境 , 因此需要被淘汰 , 以维持生命所需的活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