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之殇:野生大马哈鱼溃败,增殖放流给别人做了“嫁衣”?



黑龙江之殇:野生大马哈鱼溃败,增殖放流给别人做了“嫁衣”?


文章图片



黑龙江之殇:野生大马哈鱼溃败,增殖放流给别人做了“嫁衣”?


文章图片



黑龙江之殇:野生大马哈鱼溃败,增殖放流给别人做了“嫁衣”?


文章图片



黑龙江之殇:野生大马哈鱼溃败,增殖放流给别人做了“嫁衣”?


文章图片



黑龙江之殇:野生大马哈鱼溃败,增殖放流给别人做了“嫁衣”?


文章图片


黑龙江之殇:野生大马哈鱼溃败 , 增殖放流给别人做了“嫁衣”?1、 大马哈鱼的衰落
黑龙江流经蒙古、中国、俄罗斯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 , 自石勒喀河河口起整个干流全长2800多公里 。 2004年 , 我国与俄罗斯签订了最终的边界协定 , 以黑龙江为两国的界河:从黑龙江南北源汇合处 , 到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点 , 是我国与俄罗斯的边界 。 而黑龙江的下游至最终的入海口全部归俄罗斯所用 , 这为本文的重点大马哈鱼的数量锐减 , 埋下了伏笔 。

黑龙江历史上渔业资源丰富 , 上游大约活跃在60多种鱼 , 而下游栖息着100多种鱼 , 总计数量甚至超过了闻名遐迩的多瑙河、窝瓦河等欧洲大河 , 当地将黑龙江描述为“三花五罗十八子 , 七十二杂鱼” 。 比如知名的大体型鱼有狗鱼、哲罗鱼、鲟鱼等;小体型鱼则以鳜鱼、蒙古鲌、葛氏鲈塘鳢为代表 , 虽然它们存在大小、外形的差异 , 但味道各有特色 , 都是难得的美味 。
需要指出的是 , 受黑龙江特殊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影响 , 黑龙江的鱼群 , 相当一部分鱼种在近海发育、成熟 , 不断在内河与浅海之间穿行 , 可避免夏季河水水位骤变带来的损害 。

本文的重点大马哈鱼在黑龙江水域中是明星般的存在 , 更有“鱼中之王”的说法 。 大马哈鱼体长60-100公分 , 体重5-10斤 , 最大可达15斤 。 另外大马哈鱼是典型的掠食鱼 , 生性凶悍 , 成鱼时以玉筋鱼和鲱鱼为食 , 幼鱼阶段则靠吞食水生昆虫、底栖生物果腹 , 除去极个别的飞禽、走兽外 , 在黑龙江里少有天敌 , 占据了食物链的塔尖位置 。
大马哈鱼在国际市场享有盛名 , 源于它出色的品质:体大肥壮但肉质鲜嫩 ,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人类所必须的氨基酸;既能鲜食 , 也可熏制、胶制、加工罐头 , 别有一番风味;而盐渍鱼卵即有名的“红色籽” , 更是被评为世界三大美食之一 。

但黑龙江的大马哈鱼近年的经历可谓是“命途多舛” 。 建国初期 , 黑龙江里的大马哈鱼连年丰收 , 1951年产量首次突破2000吨 , 定格在了2085吨;到了1963年更是达到了创造记录的4500吨 , 捕获126万尾 。 但这种富饶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 等进入70年代每年的产量基本都在几百吨 。
期间我国开始有意识地保护大马哈鱼 , 但并没有阻止大马哈鱼的颓势 , 90年代中后年产量已跌至几十吨 。 这时捕捞大马哈鱼已经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 增殖放流却成了主要做的事情 。

渔业部门观察到 , 不光是大马哈鱼的产量不断萎缩 , 其形体特征也呈“缩小态势” 。 比如说体重 , 60/70年代一条大马哈鱼轻松突破8斤 , 11/12斤的巨型大马哈鱼也并非“凤毛麟角”;但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10年以后 , 黑龙江里的巨型大马哈鱼似乎消失殆尽 , 多是5-8斤的小个头 , 和农村鱼塘养殖的鲤鱼、鲢鳙大小相近 。
更令人担忧的是 , 大马哈鱼的交配兴致萎靡不振 , 产卵量大幅下降 。 渔业部门的调研数据显示 , 2000年以前大马哈鱼的抱卵量在4000-5000枚;但2010年后抱卵量已很难超过4000枚 , 已跌至2500-3500枚的范围 。 所以说野生大马哈鱼在黑龙江水域处境艰难 , 稍有不慎有可能整个群落逐渐颓败 。
那么问题来了 , 探查、弄清大马哈鱼群落锐减的原因 , 及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成了首要做的事情 。

2、大马哈鱼溃败的原因
事实上 , 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推进 , 大量化工厂、制造厂、冶炼厂一窝蜂式地拔地而起 , 工业污水就近排放至河流 , 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
这也造成了以长江、黄河、珠江为代表的河流 , 其土著鱼或绝迹、或大幅萎缩 。 比如长江三鲜中的刀鱼 , 以前每年捕捞几千吨 , 如今一条难求;野生河豚更是成了稀罕物 。 再比如黄河水域的北方铜鱼已经确定灭绝 , 而黄河鲤鱼则因数量稀缺 , 价格一度突破1万/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