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之殇:野生大马哈鱼溃败,增殖放流给别人做了“嫁衣”?( 二 )



这样的背景环境下 , 黑龙江想独善其身 , 无疑是一件难事 。 事实也是如此 , 媒体报道2010吉林某化工企业向松花江倾倒了1000桶化工原料 , 而松花江是黑龙最大的支河 。
2011年若干家热电厂、塑料厂向穆棱河排放废水 , 且几乎未做任何的净化处理 , 大片河水呈褐色且散发着异味 , 虽然穆棱河是黑龙江的次之河 , 对黑龙江的直接影响有限 。 问题的关键是 , 经不起长年累月的积累 , 再加上生活废水、农田灌溉用水的“助攻” , 黑龙江的水质大不如从前 。
中俄水利部门曾联合持续多年跟踪、检测黑龙江干流的水质情况 , 虽然绝对部分区段水质尚可 , 但个别地方的确存在水质严重恶化的情况 。 而这恰恰给大马哈鱼迎头一击 。

之所以对大马哈鱼是迎头一击 , 这与它的习性密不可分 。 大马哈鱼是典型的洄游性鱼 , 从幼鱼至成鱼 , 大约3-5年时间都栖息在近海水域 。 等到了性腺发育完善后 , 大马哈鱼趁着秋季沿着黑龙江水域逆流而上 , 最远征程3000多公里 , 到达我国的抚远段再选择合适的浅滩交配、繁衍 。
但并非传说中的大马哈鱼多么勤勉 , 而是海上盐度过高 , 极容易将鱼卵扼杀 , 不得不选择淡水甩籽 。 再者大马哈鱼逆流游弋 , 腹部不断受到水流的刺激 , 又进一步促进性腺的发育、成熟 , 反而利于它的产卵 。
意外的是 , 当孵化出幼苗后 , 成鱼先后死去 , 据说这是给幼苗留下的最后一道晚餐 。 第二年幼苗长到5公分左右 , 便随江水顺流而下直至大海 。 然后再等3-5年后逆流而上 , 周而往复 。

问题的关键是 , 中上游的水质污染 , 定然影响大马哈鱼的交配、繁衍 , 幼苗数量减少 , 成鱼也只能锐减 。
不可否认的是 , 水电站、水闸的水利设施的减少 , 才是阻挡大马哈鱼洄游的重要因素 。 结雅河水利枢纽、布列亚河水电站位于中下游俄罗斯境内 , 再加上80年后我国在黑龙江水域建设的众多水电站、水闸 , 给大马哈鱼的洄游设置了巨大障碍 。
即便是成功洄游 , 河流部分区段被拓实、硬化 , 大马哈鱼不得不将鱼籽产在裸露或少有附着物的浅滩 , 容易招惹天敌的吞食 。 真正能成长为幼苗 , 再返回大河的比例可想而知 。

但以上真正是我国大马哈鱼捕捞量快速减少的原因吗?恐怕不见的 。
开篇写到黑龙江的中下游位于俄罗斯境内 , 最后在尼古拉耶夫斯克入海 。 而俄罗斯捕鱼业发达 , 国际排名一直名列前茅 。 实际情况是 , 每年俄罗斯在黑龙江捕捞了大量大马哈鱼 , 最后经过渔网洗礼能够逃窜的 , 已经寥寥无几 , 最后还要历经水闸、水坝等层层天险 , 真正到达产卵地可谓是九死一生 。
2011年的日本核泄漏事件为这个推断提供了佐证 。 因日本核泄漏 , 可能导致周围大面积水域污染 , 渔获跌成了白菜价 , 俄罗斯渔业部门立即停止了捕捞行动 。 结果就是 , 我国抚远渔业部门检测数据显示 , 当年洄游产卵的大马哈鱼数量不少 , 足有数十倍 。 事实证明 , 俄罗斯在中下游的过度捕捞 , 直接造成了我国大马哈鱼的产量减少 。

3、大马哈鱼增殖放流可能成为别人的嫁衣
黑龙江省抚远县素有“大马哈鱼之乡”之称 ,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 , 单是2014年即放流了200万尾大马哈鱼 , 且截至当年累计放流了2000余万尾 。 2021年再次放流了80万尾大马哈鱼幼苗 。 诚然 , 我国处于黑龙江生态环境的恢复 , 放流无可厚非 。 只是这些放流的幼苗 , 3-5年后真正洄游的屈指可数 , 显然并不成比例 。
【黑龙江之殇:野生大马哈鱼溃败,增殖放流给别人做了“嫁衣”?】是否这种放流 , 更易引发下游无节制的捕捞呢?所以渔业部门与下游加强沟通 , 制定合理的放流、捕捞制度 , 这样才能保证中上游也能看到5/6斤的大马哈鱼 , 看到放流的成果 。 唯有这样才能长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