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最想得到却没得到的十个人物( 四 )


其实历史上的法正非常厉害 。
可以说,蜀国最强的谋臣就是诸葛亮、庞统、法正 。
法正完全可以和诸葛亮、庞统并列 。尤其是军事才能,更在诸葛亮之上 。
刘备兵败夷陵,诸葛亮曾说:可惜法正没在(已死),如果他在,一定能劝下刘备不去打,即使去打,也不会败成这样 。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法正的肯定,其军事才能出色,有他辅佐,不会败成这样 。还可以看出,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 。
如果有他在,一定能劝下刘备不去打 。说明刘备听法正的话 。赵云劝了,无用 。诸葛亮劝了,无用 。只有法正劝才有希望 。可惜法正已死 。
还有一事,可以说明法正在蜀国有多重要 。刘备活着的时候,法正是唯一见谥的大臣 。
法正年长诸葛亮四岁,两人同为刘备股肱,虽然性格和兴趣彼此不同,但双方始终能以公事大义为重,诸葛亮总理后方政务,足兵足食;法正则随军征讨,出谋划策 。互相之间能够紧密合作,取长补短 。后来刘备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群臣大多进谏,皆不听从 。章武二年,大军战败,退回白帝 。诸葛亮感叹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若法孝直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
第五名 太史慈
“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 。姓名昭远塞,弓马震雄师 。”太史慈,字子义,为了报答孔融对母亲的照顾,在孔融被黄巾贼围困的时候,亲自突出重围向刘备求援,最终在援军的帮助下解了北海之围 。后来投奔到刘繇的帐下,在神亭酣斗小霸王孙策,难分伯仲 。有人劝刘繇可以任用太史慈为大将,以拒孙策,刘繇却莫名其妙地说一句:“我若用子义,许子将必会笑我不识用人 。”最后刘繇兵败,太史慈被擒,孙策亲自为其松绑,并授以兵权 。太史慈承诺去收降刘繇的部下,孙策的部将说,太史慈可能不会回来了,孙策却很有信心地说:“子义舍我,当复与谁?”太史慈果然如期归来 。曹操听说了太史慈的名声,送来一封信,用一个盒子装好,太史慈打开一看,信中什么都没写,只是放了一味中药——当归 。
曹操也算是别出心裁,用心良苦了 。当归就是应当回来的意思,示意太史慈应当归顺于他 。可是曹操却不知道,太史慈在神亭酣战中早已与孙策摩擦出了激情的火花...... 太史慈于赤壁之战之前去世,临死前说道:“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为统一天下而征战不休,其中魏国据有中原之地,兵多将广,势力最为强大 。而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吴国孙权,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曹魏抗衡 。
魏和吴在江淮地区展开激烈的战争,因为这一地区是东吴的门户,一旦失去,国将不保 。孙权帐下也有许多著名的将领,其中太史慈骁勇善战,屡败曹军 。曹操见军事上不能取得优势,又爱惜太史慈之才,于是想招抚他,派人给太史慈送去一封信,太史慈打开信封,见其中别无他物,只有药草当归,意思是“应当归顺于我!”
类似的事也发生在蜀国的姜维身上 。姜维是蜀国后期的大将,投奔蜀国后与母亲多年失去联系,后来忽然得到母亲的来信,让他寻求药草当归,意思让他速速归去 。姜维在蜀受诸葛亮重用,当然不会离开,他给母亲的回信也很有意思:“只要有远志(一种药草名,表示远大的志向),不一定要当归 。”
后来,“寄当归”这一典故,用来表示企盼回归 。
第四名 沮授
“河北多名士,忠贞推沮君 。”沮授,字公与,少有大志,擅于谋略,担任袁绍的从事和监军 。官渡之战时袁绍大败,沮授来不及北渡而被俘,被押见曹操,沮授大呼不降,曹操与沮授有旧,见沮授不肯加入他的阵营,感到可惜,叹曰:“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 。”沮授虽不降,但仍获曹操厚待,可是后来,沮授密谋逃回袁绍阵营,事败被杀 。曹操为其修建墓碑,面向河北,以示其对袁绍的忠心 。袁绍也因此没有为难沮授的家人 。
荀彧曾经这样评价袁绍手下的谋士: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知,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 。唯独没有评价沮授,估计荀令君也不知道该说沮授什么好,所以就只好略过了 。沮授曾向袁绍进献大计:占领冀、青、幽、并四州,集合英雄豪杰的才能和大批军队,并且迎接在长安的汉献帝至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只需数年就能平定天下 。这个战略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只可惜袁绍没能采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曹操与沮授有旧,应该十分了解沮授的才能,不然也不会说出“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 。”的话,但在知道沮授想要逃跑之后,也只能忍痛杀之了 。

推荐阅读